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一带一路专题▏“一带一路”开启“包容性全球化”

      —— 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

 中国改革报记者 袁琳

自2013年“一带一路”的构想被首次提出,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如今,“一带一路”已经从一项伟大构想变成了如火如荼实行着的伟大举措。可以说,它浓缩了丝路文明、丝路精神,也承载着几十亿人对经济全球化的新期待。

再过几天,“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即将拉开帷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取得了哪些成果?面临哪些全球治理改革的新挑战?记者近日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

   “一带一路”的全球化逻辑:世界是“通的”

中国是最晚提出丝绸之路复兴计划的,为何能够超越其他构想?王义桅告诉记者:“从当代讲,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国内互联互通基本完成,这是基础。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资本、技术与人才优势,结合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消除贫富差距,致力于推动开启包容性全球化。”

习近平主席曾指出,如果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两只翅膀的血脉经络。

王义桅介绍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已有100多个国家地区参与其中,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据统计,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达3.1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493亿美元;与沿线国家新签订承包工程合同1.2万份,累计合同额2715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沿线20个国家建设了56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179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9.6亿美元税收和16.3万个就业岗位。“一带一路”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王义桅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与世界关系正在发生三大变化:一是中国从“融入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从“向世界开放”到“世界向中国开放”;二是中国和“一带一路”的参与者们一起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深化经济技术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最终将形成欧亚大市场;三是从致力于提升中国竞争力转向与参与者们共同提升竞争力。

“中医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制约因素,多由不通造成。世界是‘通的’,这是我们的理念。”王义桅如是说。

“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不是独奏曲而是大合唱

王义桅指出,从蓝图到行动,三年多来,“一带一路”建设的进度和成果已经超越了预期。第一是我们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总体的框架顺利搭建。第二是合作协议陆续签署,国际共识不断凝聚。第三是项目建设相继启动,早期收获成效初显。第四是产能合作进一步扩展,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第五是金融平台多元化发展,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第六是人文交流广泛开展,民心相通水平不断增强。

为什么“一带一路”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王义桅解释道,因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大合唱。关键就在于能否为21世纪开辟合作新路,有效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共商”“共建”“共享”。

“中国倡导‘共商’,就是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依靠中国与沿线国家已有的双、多边机制,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以共赢主义超越零和博弈,融通中国梦与世界梦。当然,‘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众多,不仅限于沿线国家,因为‘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包容的。”王义桅说,“商讨”是各方参与“合唱”的第一步,“共建”责任共同体才能做好接下来的“走出去”的工作。

当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原本存在的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贫困等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因此“一带一路”建设对各方的全面合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在“五通”的基础上共同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习近平主席将“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概括为“命运共同体”理念。王义桅说,亚投行进展顺利,丝路基金成功启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早期的中国和塔吉克斯坦合作项目、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能源合作项目、和巴基斯坦的喀喇昆仑公路等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项目,惠及了沿线国家,也给各国民众带来了好处。这些都是“共享”的真实体现。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助推共同安全与繁荣,善莫大焉。”王义桅说。

“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知行合一、循序渐进

韩非子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这句话让我们思考,未来我们比什么?

“‘一带一路’强调通过‘五通’开创系统化、网络化、人性化的互联互通新格局。强调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局面,体现出中国知行合一、循序渐进的做事风格和改革智慧。”王义桅说。

王义桅多次提到“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络”,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民间经验总结。而在实践中,“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尤其体现在三大举措上:战略对接、产能与装备制作业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

所谓战略对接,王义桅解释道,主要是发展阶段的对接。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拥有性价比较高的优势富余产能。一些处在工业化初期的国家,需要相关装备和生产线。而发达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三方携手开展合作,不仅可以适应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利于发达国家扩大出口,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复苏。除此之外,还有发展思路对接和发展目标对接,共建“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

为什么要推行国际产能与装备制作合作呢?王义桅说,以前是全球化的中国化,现在是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的当地化。比如华为公司,将来就是欧洲生产、欧洲消费,非洲生产、非洲消费。这就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所说的,中国不但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这就是当地化的表现。

在谈到开发第三方市场时,王义桅举了一个例子:法国核能技术世界最优,80%电能是核电,而中国在建核电站占世界的37%,具有最成熟的建设和管理经验。当性价比高的中国核电装备遇上法国的最优技术,就能实现“双赢”,甚至是“三赢”。中国的核电、高铁“走出去”,分别带动发达国家15%、30%先进装备也“走出去”,本身就是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因此,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是全球治理的互补合作,这一点在“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表现得更加明显。

最后,王义桅对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了期望:“此次论坛是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同时,也会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

对于“一带一路”未来将如何发展?王义桅充满期待地说:“目前的空间布局是产业链的自然延伸,将来还会进一步拓展,从传统设施联通到推进世界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打造包容性全球化。”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