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2016年)

   目 录

   前言

   新闻从业环境

   媒体转型及融合发展

   新兴媒体发展

   权益保护和职业道德建设

   对外交流合作

前   言

为全面反映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现状,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会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自2014年起,每年联合编写《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

报告的编写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

在此,谨向所有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编写工作付出辛劳的单位和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报告编写组    

   2017年5月

2016年,面对媒体格局和媒介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新闻媒体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新闻媒体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新闻队伍建设扎实推进,中国的新闻事业焕发出蓬勃生机。

新闻从业环境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传媒产业和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的奋力进取,为中国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创造了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一、媒体发展环境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新闻事业发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支持和鼓励新闻事业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在2016年陆续推出一系列和传媒行业相关的政策,制定促进相关领域发展的举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剧以及相关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意见》等。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互联网信息搜索服务管理规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

2.中国媒体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深刻转型时期。一是中国传媒产业整体保持增长态势。清华大学《传媒蓝皮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的数据显示,中国传媒产业在2015年增长了12.3 %,整体市场规模达到12750.3 亿元。2015 年互联网媒体的市场占比由2014 年的47.2%上升到51.8%。2016年上半年,互联网广告的花费增幅达到26.9%,相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个百分点。易观国际调研数据也显示,2016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运营商市场规模达118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3%。

二是中国已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态势。中国的移动新闻用户已超过5亿,占网民总数的70%以上。社交媒体、新闻客户端成为日益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艾瑞咨询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3月间,60.8%的新媒体用户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作为近三个月中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用户日益养成依赖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表达诉求的习惯,58.9%的用户将新闻客户端作为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新闻资讯在移动端渗透率已达66.6%,仅次于影音多媒体、游戏和生活服务。

三是传播技术已成为媒体改革的强大推动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运用到全媒采编平台构建之中,移动直播、H5应用等技术在采编制作环节普遍采用,机器人写稿、无人机采集、虚拟现实等技术从无到有,实现了突破。

二、记者成长环境

中国的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为中国新闻记者提供多种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机会,鼓励和支持新闻记者在岗位上成长成才。

1.提供培训机会,提高业务能力。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为新闻记者提供相关领域的培训。中国记协、中国产业报协会每年组织行业类媒体采编人员培训班。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中央和地方媒体,进一步加强新闻业务培训。2016年,截至9月底,人民日报社举办各类学习培训班5期,培训2304人次;邀请社外专家学者来报社开设“人民讲堂”,听课人数2400人次。新华社着眼于建设业务精湛的新闻报道队伍,加快培养“全媒记者”“全媒编辑”步伐,对1000名编辑记者进行了互联网技能、智能技术感触、无人机航拍、流媒体制作、社交媒体运用、网络安全等培训;全面实行“青年导师制”,请经验丰富、学有专长的业务带头人当导师,对898名年轻同志传帮带;开展报道与汉语纠错、图片报道与移动终端应用、外文翻译、公文处理等四项技能竞赛,累计3500多人次参赛。中央电视台围绕媒体融合等主题,组织实施系列业务培训活动。截至2016年12月31日,共完成自办培训94期,培训人数达6051人次;完成调训22期,培训人数达355人次;完成网络培训4期,培训人数达13595人次。累计完成各类培训120期,参训人数达20001人次。#p#分页标题#e#

2.鼓励深入基层,开展实践锻炼。组织新闻实践活动,引导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增进对社情民意的了解。中央宣传部每年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刊播一大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近2000名网站采编人员开展一系列网络媒体“走转改”活动,推出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报道。其中,围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开展“长征路上奔小康”专题活动,共发布各类新闻信息27.5万多条;阅读量超过110亿次,网民转评赞 2000多万。中国记协2009年7月组织百名中央新闻媒体编辑记者赴陕西延安,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8年来,除2013年因故暂停外,活动每年举办一到两次,截至2016年,共举办9次,涵盖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全国性行业类媒体和地方主流媒体等,参与活动的编辑记者有八百余人。活动地点选在陕西省延安市、江西省赣州、井冈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和福建省龙岩古田等地。

3.发现身边的榜样,讲好自己的故事。中国记协组织各省区市记协自2014年起在全国新闻界连续举办三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讲述新闻工作者在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亲历故事,分享采访经历和感受。每年推选出130多名优秀演讲选手赴北京参加选拔赛。最终取得优胜的选手到中央电视台参加录制《“好记者讲好故事”——记者节特别节目》。11月8日记者节当晚,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活动在新闻界和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中国记协开通“好记者讲好故事”双微,截至2016年10月21日,阅读量超过1512万次。许多网民评价,“好记者讲好故事”非常感动人,是一个传播正能量、“提精神”的好节目。

4.改革管理机制,激励成长成才。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中央和地方媒体在组织管理、业务流程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出台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为记者编辑的成长成才提供制度保障。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这方面的工作及成效比较突出。

一是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人民日报社打通社企人才流动通道,鼓励人才双向流动。2016年7月,出台《关于推进干部人才全面互通融合的意见》,构建创新、开放的融合发展人才格局。在新闻采编领域做好高层次人才的推介选拔,在经营管理领域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遴选,努力打造适合高层次人才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平台,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工作团队资助制度。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职称评审、选拔培养、深造进修等制度。新华社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探索灵活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法和激励机制,拓展采编人员发展空间,营造更多吸纳和留住采编人员的平台。完善干部常态化培养选拔机制,2016年2月印发《关于总社和国内分社采编业务骨干“双向挂职”的实施方案》,首批选派总社10人、国内分社13人进行双向挂职交流。把比较成熟的年轻干部果断放到重要岗位使用。探索建立业务阶梯制度,与现行职称评聘体系互为补充,分13个业务阶梯,并设立“首席编辑”“首席记者”,拓展采编业务干部上升通道和发展空间,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业务领军人才安心深耕业务。目前,已在5个部门分社试点。

二是深化绩效激励机制改革。人民日报社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探索面向人力资源市场运行的新机制,为更好地整合报社人力资源打下基础。每两月评选一次全报社好新闻奖,兼顾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报刊、微博、客户端的好新闻进行奖励表彰。在业务考核上,各采编专业部门向多写好稿记者倾斜,对刊发报纸版面头条、进行深度报道、拍摄图片、参与新媒体产品开发等的采编人员在考核时加分。设立青年岗位能手评比,有效促进采编一线青年业务骨干能力水平提高,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华社提出“以奋斗者为本、以贡献者为本”的考核激励导向。改革完善考核办法,实行分类考核,做到简便易行、奖罚分明,充分激发队伍活力。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对国内分社考核新闻报道,对经营部门考核经营指标,以适应采编经营“两分开、两加强”的要求。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制度,通过规范全社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向基层一线倾斜,向采编主体业务倾斜。中央电视台从培养电视名家和激发全台员工的创新热情入手,制定《中央电视台名人名家培养计划》,开展年度“十佳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员工创新奖励基金。2016年初,中央电视台启动了2015年度“十佳人物”评选表彰。

媒体转型及融合发展

媒体融合发展依然是2016年中国媒体发展的主题。中央和地方媒体加快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从“相加”到“相融”的速度。各媒体密切追踪新技术,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深度融合,改革体制机制,再造生产流程, 全力打造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先后涌现,一批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初具雏形,一个新的传播体系和媒体格局正在形成。

   一、报刊和通讯社

   目前,中国新闻报刊业已形成以党报党刊为主体,以晚报都市报、行业专业类报刊为补充的多层次、多种类并存的基本格局。

   (一)机遇与挑战并存

1.报刊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报刊专业化、细分化趋势加快。《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出版综合类报纸284.4亿份,较2014年降低9.4%,占报纸总印数的66.1%;专业类报纸110.9亿份,占25.8%;生活服务类报纸12.5亿份,占2.9%;读者对象类报纸17.4亿份,占4.0%;文摘类报纸4.9亿份,占1.1%。2015年,全国出版综合类期刊2.0亿册,较2014年降低14.0%,占期刊总印数的6.8%;哲学、社会科学类期刊13.1亿册,降低4.3%,占45.7%,占比有所提高;自然科学、技术类期刊4.0亿册,降低7.1%,占13.7%;文化、教育类期刊6.5亿册,降低9.2%,占22.5%;文学、艺术类期刊3.2亿册,降低8.3%,占11.3%。#p#分页标题#e#

2.市场化媒体的经营正遭遇困境,多项指标同比严重下降。《2015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大陆共出版报纸1906种,较2014年减少6种,降低0.31%;全国报纸总印数430.1亿份,较2014年减少33.8亿份,降低7.29%;总印张1554.9亿印张,减少367.4亿印张,降低19.11%;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626.2亿元,减少71.7亿元,降低10.3%;利润总额35.8亿元,减少40.6亿元,降低53.21 %。43家报业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降低6.9%与45.1%,其中31家报业集团营业利润出现亏损,较2014年增加14家。截至2015年底,中国大陆共出版期刊10014种,较2014年增加48种,增长0.5%;涵盖自然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少儿等各个门类。2015年期刊总印数28.8亿册,比2014年降低7.0%;总印张167.8亿印张,降低8.6%;定价总金额243.0亿元,降低2.6%。2015年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01.0亿元,比2014年降低5.2%;利润总额26.3亿元,降低3.0%。

   (二)探索融合发展创新之路

 近年来,报刊和通讯社主动思变,积极行动,广泛探索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初步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以中央媒体为统领,各地党报党刊为龙头,专业化报刊和晚报都市报为先锋”的媒体转型升级、融合创新的格局。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字出版司2013至2015年,分两批对全国报刊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影响报刊业转型升级质量与效果的多层次指标进行科学建模,先后从500多家报刊单位中,优选出114家报刊出版单位及报业传媒集团,成为“全国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报刊司通过建立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库的形式,动态跟踪了国内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近400多件,通过阶段性评审,推出了代表当前最高水平的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30个,并经过由互联网科技界、新媒体投资界、传媒业界代表人士构成的专家评审团综合路演评审,优选出“全国报刊媒体融合创新案例20佳”。

纵观数字化转型示范单位和报刊媒体的融合案例,媒体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的方式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大体呈现以下特点:

1.开放式创新主导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尽管目前媒体融合方式呈现日益多样化的特点,但整体而言,打破界限,敞开怀抱,开放式创新是突出特点。主要体现在:一是以“中央厨房”为标志的内部融合,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力量,打通内部不同传播介质的界限,实现传统媒体内容生产者与新媒体内容生产者的连接,建立不同业务单元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协调,如人民日报、新华社构建全媒体平台。二是跨界发展,媒体发挥品牌影响力和资质资源优势,尝试进入其他领域,实现基于传媒品牌的多业并举发展模式。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陕西华商传媒集团、北青传媒等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2.数字化网络化的内容新产品开发成为较为普遍的选择。面对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积极采取行动,多方探索实践,不断尝试新思路、新方法,其中,数字化网络化内容新产品开发建设成了较为普遍的选择。据统计,全国报刊业数字出版转型示范单位中,已经超过95%的单位都开发了基于媒体品牌的同名或异名客户端或微信公众号,新内容产品与传统媒体内容相得益彰。由HTML5带来的新闻可视化呈现,已成为2015至2016年媒体行业重要特征之一。

   (三)各具特色的创新手法

2015年以来,党报党刊通讯社凭借强大的资本、人才、品牌等优势,一方面不断加强内部顶层设计,积极打造“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发布平台,实现全媒体化生产方式;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前沿科技,不断培育和增强新媒体传播能力,媒体融合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市场化媒体则更多地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一方面积极布局“两微一端”,构建全媒体渠道;另一方面积极拥抱社会资本力量,立足本地化服务,耕耘垂直细分领域,不断开拓报刊媒体的经营范围,为媒体融合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1.以“中央厨房”、“两微一端”为基础的新传播能力建设。2015年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纷纷打造“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发布平台。在运作模式上,“中央厨房”改变了传统的以版面为主导的“记者前线+编辑后方”作业模式,采用“数据支持+记者前线+可视化融入+极速推广+产品经理统筹”的多线写作模式,进行全媒体形态、24小时全天候的生产,从而实现了“记者一次采集信息、厨房多种生成产品、渠道多元传播给用户”。2015年3月2日两会召开前夕,“中央厨房烹制新闻美味”的红色图标,出现在人民日报的要闻四版,标志着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项目首次亮相。2015年7月7日,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正式启动运行,该平台由新华社总编室组织协调、各编辑部和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专业团队,利用记者一线采集到的素材资源,加工生成传统形态和动新闻、微视频、微纪录片、动漫等融媒体形态产品,通过多渠道分发推送,适配到不同媒体终端,实现新闻要素的深度融合、共享和互通。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普及和移动通讯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用户视线向移动端迁移的趋势已不可逆转。2015年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在“两微一端”也做了种种努力。人民日报社拥有官方微信、人民网、健康时报、侠客岛等124个微信公号;拥有人民日报、人民网、这里是美国、环球时报等129个微博,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报纸、PC端、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多种媒介终端的传播新矩阵。人民日报客户端于2014年6月12日正式上线,以提供权威、准确、丰富、多样的新闻信息为主。新华社打造由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构成的立体传播格局,新华社客户端于2014年6月11日上线,依托国家通讯社遍布全球的新闻信息采集网络,全天候发布一手新闻资讯,重大时政新闻首发率超过80%。光明日报在优质移动平台上开办“光明天下眼”、“天下眼”等公众号。在今日头条上,截至2016年2月,“光明天下眼”的总阅读量达4404多万,平均阅读量达23万/篇,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新闻类媒体公众号之一。#p#分页标题#e#

传播渠道的拓展也成为媒体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建设数字内容新渠道,深度垂直服务区域用户。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浙江新闻客户端”在2015年底已完成全省11地市及40个县区地方新闻频道建设。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媒体项目“好医网”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共享“号源池”的技术连接医院核心业务数据,为用户提供在线预约挂号、诊前咨询、诊后随访、健康自测、健康商城医患互动服务功能。《中国国家地理》的手机客户端则开通基于LBS的地理信息定位功能,无论用户身在何处,只要打开LBS应用,客户端就会将其位置周边5公里、10公里、15公里等范围内《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全部刊物报道过的周边内容信息推送给用户,其四屏(手机屏、电视屏、电脑屏和手持终端屏)下载量已超过500万次。

2.前沿新媒体技术应用。新华社在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报道中采用VR技术,率先推出了国内首个360度全景视频报道;在随后的“1220深圳山体滑坡”事故报道中,成为国内首个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应用VR技术的新闻媒体,该条视频报道当日在“新华社客户端”浏览量达到62万,在推特上的播放量超过6万次。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均采用了全景相机技术,360度无死角记录两会现场每个细节,实时在新媒体平台推送传播。光明日报融媒体作品《政协新闻发布会VR实况》通过微信、微博传开,不到一小时,就有了12万次浏览量。近年来,智能机器人技术有了较大突破。2015年11月7日,新华社推出智能机器人“快笔小新”,主要供职于新华社体育部、经济信息部和中国证券报,用来写作体育赛事中英文稿件和财经信息稿件。

   二、广播和电视

全国广电系统大力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积极实施“广电+”行动和“宽带广电”战略,形成从内容生产、集成分发到传输与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和层面融合发展的新态势,融合发展进入从“相加”到“相融”的深化与拓展阶段。在推进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广电机构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打造新型媒体集团,全面推进广电媒体转型升级。

   (一)内容融合取得突破性进展,融合生产模式迅速推开

各级广播电视台都在加快建设内容融合生产传播平台,完善内容融合生产机制,强化内容融合生产,实现广电内容在新兴媒体的广泛传播。

 1.“中央厨房”模式得到推广。中央三台、省级台和主要地市台普遍建立了融合新闻中心,采取“中央厨房”模式,再造新闻生产流程,实现新闻内容的融合生产和传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了融媒体新闻指挥中心,整合全台新闻资源,建立线上线下多平台联合报题机制,形成多部门协调运营、联合作战的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实现重大宣传报道“网台一体、网台联动”的深度融合。中央电视台打造“央视新闻”多媒体集成平台,建立重大时政报道协调机制、重大宣传报道一体化统筹机制、新闻素材融合共享机制和新闻报道融媒体并发机制,形成跨部门、跨终端、跨渠道的新闻生产格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建多媒体新闻制作平台,形成兼顾国际国内的新闻信息采集、制作、发布、交换、展示机制。上海台推出电视新闻全媒体融合生产平台X-news、“N进N出”广播全媒体采编制存发平台等多套技术系统。湖北台建设融媒体新闻中心,探索建立“前方全媒体采访+后方中央厨房式整合生产”的新闻生产流程,实现新闻资源的融合运作。

中央三台和主要省台相继建设云平台,为“中央厨房”式内容融合提供支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线云采编系统,面向中国之声、经济之声、央广网、地方记者中心和地方电台等各个内容制播源,覆盖采、编、播整个流程,实现多平台“一键发布”功能。中央电视台搭建新闻云生产体系,建设“中央厨房式”新闻云平台,实现素材一次采集、多渠道分发。广东台推进“云服务、大数据”技术应用,搭建高清生产私有云,融合传统电视采编播和新媒体节目生产。江苏台自主开发“微啵云”全媒体运营平台、完成“荔枝云平台”项目建设,形成全媒体、全即时、全互动的立体传播格局。

 2.融合内容新形态发展迅速,生产模式创新升级。一是强化移动端微内容生产。为适应移动观看需求,广电机构积极推进“微内容”生产,微视频报道已广泛用于新闻报道中。中央电视台以视频为特色,精心打造以“短”“新”“快”“活”为特点的“V观”系列微视频。2016年以来,共制作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时政活动“V观”微视频240余条,总阅读量超过7.5亿。G20报道期间,央视新闻新媒体部与央视网共同制作76条“V观G20”系列微视频,同步推送传播,总阅读量2.71亿。央视网推出“习近平总书记国内外重要活动漫评”,以原创习近平总书记动漫形象为主要标识,集中英文评论、动画动漫及H5于一体的系列多形态网评产品,被国内外网民积极点赞,平均每篇触达用户接近2亿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G20杭州峰会期间,共推出H5、图文、视频、长图等融媒体产品220余篇,总阅读量超4000万次,两会期间“春风习习”、“两会强声”等融媒体时政新闻产品阅读量超8000万人次。中央和地方一些广电机构均扩大制作生产微电影、微纪录片规模,并在微信公众号推出系列微视短剧,丰富了融合内容形态。

 二是发力移动直播。2016年被业界认为是“移动直播元年”,中央电视台充分发挥央视新闻视频直播优势,提升网络直播技术能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报道中,“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长达2个半小时的大型多点移动直播《忠诚•誓言》,从9个红色圣地集结到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现场,带领数百万网民进行“红色之旅”。G20杭州峰会期间,首次在“央视新闻”客户端开设“直播频道”,先后调用46路信号源,推出48小时不间断大型移动直播《G20的中国时间》,围绕人物访谈、现场探访、杭州典故、实时景观分时段打造多个移动端交互直播热点,累计触达用户突破3.07亿,观看人数逾1.01亿。2016年,“央视新闻”新媒体完成了近400场移动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超过8.2亿。#p#分页标题#e#

三是强化互动性内容生产。中央电视台创新节目表达形式,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节目内容和互动体验。中文国际频道创造性打造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由央视网运用大数据舆情分析系统,对互联网海量数据进行抓取分析,推出“中国舆论场指数”。由技术部门提供全媒体演播室服务,节目直播过程中,引入“在线观众席”,实现了大屏小屏的同频共振。19期节目收视破1%,互动总人次达9000多万次,被誉为“在融媒体时代开启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全新模式”。2016年《中国谜语大会》节目播出期间,实现全国观众和场上选手同步抢答,拓展了演播室的空间,把年轻人拉回到电视机前,吸引观众全家参与,超过17万个家庭上传“全家福”猜谜照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推出以有声新闻与音频互动为核心的新闻社交应用平台“环球资讯+”,开辟“边看边聊”直播通道,实现用户互动。此外,广电媒体还积极吸引用户直接参与内容生产。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2015年两会期间,开设专栏《两会朋友圈》,就是采取用户生产内容(UGC)方式,获得很高的社会关注度。

   (二)渠道与平台融合不断深化,拓展融合发展新局面

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和播出机构重点拓展渠道与平台融合,稳步推进“宽带广电”战略,广泛开展“广电+”融合业务,大力建设“两微一端一网”,广电“无处不在”局面初步形成。

1.有线网络积极实施“宽带广电”战略和“广电+”行动。全国各地有线网络积极落实“宽带广电”战略和“广电+”行动,加快有线网络宽带化双向化建设,建立互动云平台,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各种融合业务全面推开。国网公司启动了全国有线电视网络互联互通平台建设,重庆有线大力加强有线网络双向化宽带化建设,在IDC服务、云服务、电子商务、会议电话及电视、宽带等多项业务上取得关键性突破,获得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IP电话业务等9项三网融合业务资质。上海市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基本建成,成为继上海电信后第二张全覆盖的城市光网以及城市网络基础设施。目前,全国有线网络普遍开通高标清视频直播、点播、回看、录制、互动游戏、卡拉OK、电视银行以及宽带接入业务。

2.进一步强化网络广播电视台建设,提升PC端传播能力。中央三台和各地方台进一步加强网络广播电视台及视听节目网站建设。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广电机构共获准建立网络广播电视台31家,地市级以上电台电视台大多开办了视听节目网站。这些平台和网站成为重要的新兴平台,吸引了规模庞大的用户。截至2016年年底,央视网月度独立访问用户达5.35亿人,覆盖中国网民总数的70%。

3.加快建设移动平台,推进广电节目移动化传播。广播电视台自有移动客户端得到长足发展。一是广电机构普遍推出移动客户端。中央三台均推出了系列移动客户端,如中央电视台推出“央视新闻”、“央视影音”等一系列移动客户端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移动产品体系。上海台、湖南台、浙江台、江苏台、安徽台等省级台均推出系列移动客户端,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目前,移动端已形成“轻快”系列和“无线”系列两个具有示范意义的品牌,吸引相关台加盟,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二是广电移动客户端集成了丰富的内容。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旗下“中国广播”客户端,集成本台17套频率的节目和部分地方电台节目,音频节目共计10万小时、22万条,已发布到100多家主流应用市场(包括互联网电视应用市场)。上海台移动客户端“阿基米德”具有7000余档广播节目的直播收听、24小时内回听等功能。三是广电移动客户端拥有庞大的用户规模。截至2016年12月末,“央视影音”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达到5.38亿;“央视新闻”客户端实际下载量4214万。一线省台移动端下载量规模庞大,如湖南台“芒果TV”移动端累计下载量达到3.12亿次,浙江台“中国蓝”移动客户端下载量达到772万次。四是广电自有移动客户端呈现平台化集约化发展态势。“央视影音”是中央电视台重点打造的强交互超级视频客户端平台。平台集纳海量视频资源,精品原创策划,高清品质直播,优化互动体验于一体,内容充分展现国家级视频客户端平台优质内容品质和风格特色。同时,中央电视台以2017年2月19日作为上线倒计时时间点,加快建设“央视新闻移动网”,通过“记者信号回传平台”+“用户上传平台”+“机构入驻矩阵号”,提供电视与新媒体一体生产、资源共享、高效分发的通稿系统和媒资系统,力求在移动直播领域尽快取得突破,推动央视新闻向平台级进化,打造融合发展全新业态。“无线苏州”通过为加盟媒体提供融合发展技术与平台支撑,演化为跨地区发展的综合平台,与全国35家传媒机构形成紧密合作关系。

4.广泛利用微博微信社交平台,实现广电节目社交化传播。广电机构普遍开通微博微信账号,微博、微信已成为广电媒体重要的融合传播社交平台。中央三台开通了频率频道、栏目、节目、主持人等多层次微博、微信账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过认证的频率、节目、主持人等微博微信账号超过700个,形成微博微信矩阵。中央电视台建成包含23个移动客户端、263个官方微博账号、204个微信公众账号的新媒体品牌集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舆论矩阵。截至2016年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开设微博账号50个,微信账号72个,境外社交媒体账号110个,共计232个。省级台也普遍开办了规模庞大的微博、微信账号,形成集群化态势。优势广电媒体在微博上具有较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截至2016年底,“央视新闻”微博粉丝数1亿2406万(其中新浪微博4714.7万、腾讯微博2602.8万,秒拍5089.4万),微信订阅数680.7万。截至2016年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微博粉丝突破4300万。许多省级广电机构的微博也拥有数百万粉丝,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如湖南卫视微博粉丝量达到780万,安徽卫视微博粉丝量为536万。

   (三)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全国广电机构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融合发展,在融合发展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经营管理逐渐融合,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打造新型主流媒体集团奠定了基础。#p#分页标题#e#

1.强化顶层推动,切实推动一体化发展。各级广电机构加强顶层推动,建立专门的融合发展决策和指挥机构,强化融合发展。中央三台都将媒体融合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加强领导和协调。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建央广传媒,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同运营。中央电视台成立了媒体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融合发展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确保全台媒体融合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组建媒体融合工作管委会,负责全台媒体融合发展规划及协作。湖北台先后成立“媒体融合发展委员会”、“媒体融合内容编辑委员会”。湖南台实现与新媒体平台“芒果TV”一体化发展、一体化运行,形成湖南卫视和芒果TV双引擎共进互动的融合发展态势。

2.加快经营管理融合,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经营管理的融合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全国广电机构全面推进经营管理融合,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实现内部业务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中央三台均已成立独立公司整合媒体优质资源,运营新媒体业务。各省台都在加快推进新媒体的市场化运作。大多数省台都建立了新媒体公司,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上海台在孵化出“阿基米德”客户端的基础上,推动其公司化发展,由东方广播与阿基米德团队合资成立公司,有效推动了阿基米德整合全台音频广播资源,实现快速发展,其市场影响力、品牌号召力不断提升。

3.加快跨体制跨层级跨区域融合发展,着力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传媒集团。各级广电机构在推动融合发展过程中,积极探索各种途径、方法,推动媒体跨体制跨层级跨区域发展,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传媒集团建设取得阶段性重要进展。

一是以新媒体产品为抓手,通过联合开发、运营融合媒体产品,实现跨区域跨体制融合发展。如湖南台打造新媒体平台芒果TV,通过资本运作和股份制改造,整合了内容制作、互联网电视、互联网视频、IPTV和有关增值业务,成为以视听服务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面向电脑、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实现“多屏合一”的新媒体视听综合传播服务平台。在有线网络,北京歌华与部分省网公司联合推出“中国电视院线”产品,有效地整合了有关内容、技术和市场资源。截至2015年年底,该产品已在天津、重庆等10个省市落地,覆盖总用户达1200万户。在移动端,山东手机台利用移动产品“轻快APP”,积极与全国各地媒体合作,截至2016年3月,已与超过150家主流媒体建立了商务合作关系,在23个省(区、市)发展“轻快”本地化产品,精准覆盖人口超过2亿,“轻快APP”已成为全国性的移动互联网综合服务产品。

二是以资本运作为手段,加快集团化发展。部分实力雄厚的广电机构通过资本运作,向新型传媒集团大步迈进。为进一步强化资本运作优势,2015年6月,上海广播电视台将旗下两家上市公司百视通与东方明珠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东方明珠以资本运作为抓手,主动向广电、互联网视听产业上下游以及相关行业拓展,着力打造新型传媒集团。截至2015年年底,东方明珠已成功实施10个投资与并购项目,交易金额近50亿元,进一步优化公司业务布局,夯实了集团化发展基础。

权益保护和职业道德建设

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223925名记者持有有效的新闻记者证,其中报纸记者84130人,期刊记者6007人,通讯社记者2801人,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电影制片厂记者129829人,新闻网站记者1158人。

新闻记者中,按性别划分,男性117443人,占52.45%;女性106482人,占47.55%。按学历划分,专科41899人,占18.71%;本科160806人,占71.81%;硕士19867人,占8.87%;博士786人,占0.35%;其他学历567人,占0.25%。按年龄划分,30岁以下的21767人,占9.72%;30至40岁的87158人,占38.92%;40至50岁的76592人,占34.20%;50岁以上38408人,占17.15%。

   一、权益保护

中国记协作为中国新闻界的全国性人民团体,高度重视新闻工作者的权益保护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1.受理维权投诉。中国记协建立了投诉登记专人负责制度,公布投诉热线电话和电子邮箱,受理全国新闻工作者的维权投诉;对于侵犯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的突发事件,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对影响重大的事件直接出面协调,一般情况委托地方记协、专业记协办理,维权工作的内容和方式通常包括调查了解、声援、慰问、要求赔偿道歉、督促依法惩处肇事者等;对于遭受冤假错案的记者,积极协调司法机关和新闻单位,予以法律支持。在2016年发生的甘肃省武威市《兰州晨报》等三家报社驻站记者被抓捕、哈尔滨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被打、陕西省《西部大开发》杂志记者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采访被打等事件中,中国记协迅速反应、及时介入,密切关注事件进展,积极引导涉事新闻单位依法依规处置、主动回应舆论关切,推动事件得到妥善处理。2015年,共接受维权电话、信件、来访80余件次,办结率85%。2016年,接受维权电话、信件、来访20余件次,办结率95%。

2.实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根据2014年1月中国记协颁布的《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实施办法》,2015年对16名在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受伤的新闻工作者发放援助金36万元;2016年共有3家中央新闻单位、10家地方新闻单位的15名在新闻采访报道工作中伤亡的新闻工作者获得援助,其中,死亡2人,重伤4人,轻伤9人,共计获发援助金89万元,并进行了走访慰问。#p#分页标题#e#

3.表彰优秀新闻工作者。根据2013年7月中国记协颁布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授予办法》,2015年、2016年,中国记协授予新华社记者汤计,重庆广电集团记者蒋亚、宋昊恩,安徽省阜阳市广播电视台记者高思杰“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举行先进事迹座谈会、报告会和专题讲座,通过主流媒体以及中国记协官网、中国记协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大力宣传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职业精神。

4.促进全国性新闻社团组织健康发展。2015、2016年,中国记协进一步加强对所属全国性新闻社团的指导和服务工作,召开社团、会员工作座谈会,通报中国记协社团、会员工作情况,就加强和改进中国记协工作征求意见建议。组织开展研讨、培训、维权、自律、评奖、采访等各项活动,指导社团做好年检、换届等工作。

   二、职业道德建设

针对新闻行业存在的虚假新闻、失实报道、新闻敲诈等突出问题,中国新闻界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规范和管理,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1.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重在建章立制、引导规范。

一是根据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建议并结合工作实际,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章程(试行)》进行了修改完善,并于2016年3月11日通过中国记协网、中国记协微博微信和报刊向社会公布,增进了新闻界和社会公众对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的了解。

二是为加强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的规范性操作性,在前期省区市新闻道德委员会试点工作基础上,研究拟定了《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细则》,进一步完善了道德委工作的制度机制。

三是组织召开三次评议会。2016年3月28日,召开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以来的首次评议会,对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等5家中央媒体和新闻网站2015年度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议。9月27日,组织召开网络文明用语专题评议会,中国记协道德委委员、有关专家学者等20余人对网络不文明用语进行专题评议,经过投票,最终筛选评议出17个网络不文明用语,倡导媒体和网站不使用、不传播。12月28日,组织召开抵制“标题党”专题评议会,围绕如何抵制“标题党”进行探讨和评议。与会委员一致认为,各级各类新闻媒体要落实内部采编规范,加强审核把关,强化终审职责,严格把好稿件签发关,讲责任、讲品位、讲格调,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把好正确导向。

四是针对净化网络环境的一些突出问题积极发声。5月,针对网络低俗语言呈现蔓延态势的情况,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办公室专门组织有关专家撰写文章,就网络低俗语言的成因、危害及治理举措等剖析论述,部分文章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刊发,对抵制网络低俗用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6年6月14日,在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7部门联合举办的2016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负责同志向全国新闻舆论工作者发出“牢记社会责任 做好食品安全宣传报道”的倡议书。

五是各省区市积极开展工作。上海市新闻道德委员会推进媒体融合新格局下的新闻道德建设,并聘任新闻道德监督员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进行常态化监督。江苏、安徽、福建等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认真组织召开评议会,围绕典型案例开展评议。2016年6月28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等华东六省一市记协,组织召开“新闻道德委员会该如何运作”交流研讨会。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并讲话。

   2.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工作重在改进创新、发展完善。

在2014年、2015年试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基础上,2016年继续开展试点。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办公室指导各试点地区、单位进行媒体社会责任报告的撰写和评议工作。第三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工作呈现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范围明显扩大。新增10家媒体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试点范围扩大至38家,涉及6家中央新闻媒体、行业类媒体,以及全国28个省区市的32家地方媒体。

二是报告内容比较规范。2016年5月26日,第三批试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向社会发布,38家媒体对2015年度本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展示,从十个方面详细报告了履责情况,包括履行正确引导责任、提供服务责任、人文关怀责任、繁荣发展文化责任、遵守职业规范责任、合法经营责任、安全刊播责任、保障新闻从业人员权益责任,以及存在的不足、改进措施和今后努力方向等。

三是机制趋于完善。第三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工作采用综合评议机制,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负责对中央试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议,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负责对属地试点媒体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议。为提升评议的客观性公正性,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办公室研究拟定了《第三批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试点方案》,对报告文本进行规范,改进创新报告呈现形式,并制定了《2015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评议和奖惩办法》。

四是成果运用有效。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对试点媒体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精心汇编,编辑出版《媒体社会责任报告·2014年卷》《媒体社会责任报告·2015年卷》,并通过中国记协微信公号,编发了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江西日报、天津日报、吉林日报、陕西日报、重庆日报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图解版,社会反响良好。2016年底,已启动2016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的有关工作。

   3.接受举报投诉工作重在理顺机制、解决问题。#p#分页标题#e#

针对新闻界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认真开展举报核实工作,并积极协调新闻管理部门、主管主办单位、新闻媒体等各方面各环节,推进形成依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综合治理机制。2016年,中国记协累计接受举报306件,进入核查程序的18件。先后就举报10余家媒体出现的报道严重失实、有偿新闻、有偿不闻、标题歧义等问题向新闻管理部门、主管主办单位及新闻单位去函开展核查工作,对数起严重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进行了行业内通报,维护了新闻队伍形象,提高了新闻媒体权威性公信力。

对外交流与合作

 一、密切媒体双边交流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牵头做好“中俄媒体交流年”秘书处工作,精心组织实施各项活动,协助中方组委会各有关成员单位顺利启动“中俄边境联合采访”“丝路中俄联合采访”“中俄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评选”“中俄网络媒体论坛”“中俄新闻教育高校联盟”“中俄少儿媒体营”等媒体年重点项目。

人民日报社负责人应邀出访阿根廷、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墨西哥、比利时、瑞士、法国等国,与当地主要媒体签署相关协议、合作谅解备忘录,进行多层次交流与合作;赴俄罗斯参加“中俄媒体论坛”,加强与俄罗斯塔斯社、今日俄罗斯通讯社、俄罗斯报等主流媒体的交流与合作;接待国际知名媒体负责人来报社参观访问,就进一步深化业务合作、共享媒体融合发展经验等话题进行交流。2016年6月,人民日报社与俄罗斯塔斯社共同举办了“中俄边境口岸城市巡礼—2016中俄主流媒体联合采访活动”,习近平主席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启动仪式,并观看联合采访图片展。2016年1月,在习近平主席与埃及总统塞西的共同见证下,新华社与埃及新闻总署签署《新闻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新华社历史上首次在国家元首见证下在境外与外方签署合作协议。2016年6月,在习近平主席、普京总统共同见证下,蔡名照社长与塔斯社社长签署了《新华通讯社与俄通社-塔斯社新闻合作协议》。。2016年,新华社还与半岛媒体集团、俄罗斯塔斯社、雅典通讯社、意大利安莎社、智利《三点钟报》、古巴拉美社、悉尼科技大学等媒体和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央电视台2016年以来,共接待国外政府高层和世界主要媒体高层访问团组46批次,包括新西兰总理、俄罗斯联邦通讯与大众传媒部副部长、美联社高级副总裁、英国银色之门媒体公司主席等。2016年共签署10余项台级涉外合作协议,主要有:在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见证下签署的《中国中央电视台与俄罗斯第一频道谅解及合作关系备忘录》;在习近平主席和库琴斯基总统见证下签署的《中国中央电视台与秘鲁国家电视台合作协议》;在李克强总理和齐普拉斯总理见证下签署的《中国中央电视台与希腊国家广播电视公司谅解备忘录》;在新西兰总理约翰·基见证下,与新西兰自然历史公司签署的《看丝绸之路如何改变世界》联合制作谅解备忘录、《动物好伙伴》第二季联合制作谅解备忘录、《熊猫和奇异鸟》动画系列片联合制作谅解备忘等。

中国记协2016年共接待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等31个国家38个新闻代表团301人次来华访问和采访,组织21个中国新闻代表团121人次出访美国、日本等30个国家。围绕“一带一路”重大战略,中国记协组派中国新闻代表团出访乌克兰、波兰、苏丹、埃及、约旦等国家;组织了第15届联合采访活动—-“海峡两岸记者龙江行”,邀请27家两岸及香港主流媒体共36位记者赴黑龙江采访,了解“龙江丝路带”建设。围绕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中国记协组派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美国,走访十余家媒体机构,对其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解;组织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奥地利、德国,了解两国在新闻作品反侵权方面的举措;邀请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传播学教授、数字未来中心主任杰弗里•科尔访华;邀请美国资深环境新闻记者佩里·比曼围绕“如何运用多媒体手段做好环境报道”与中国媒体记者进行座谈;邀请澳大利亚沃克利新闻奖获奖记者来华赴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与新闻院校师生和媒体从业人员就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做好新闻报道进行座谈。围绕新闻道德问题,中国记协邀请英国新闻道德联盟负责人等一行访华,与有关省市新闻道德委员会负责人、媒体记者、高校师生交流经验,并召开中英新闻道德座谈会,深入交流新闻道德监管机制等新闻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打造媒体交流平台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京举办第三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44个非洲国家的政府部长和非洲联盟委员会、非洲广播联盟以及中非广播影视媒体机构的320名代表参会,围绕“中非广播影视政策交流”、“媒体合作与能力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化和新媒体发展”进行深入研讨,签署了15项成果文件,发表了《第三届中非媒体合作论坛共同声明》。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广播影视合作圆桌会议,邀请8个东盟国家30多位媒体界人士就加强政策交流、新闻报道合作、促进产业合作与互联互通研讨并共同发表了《中国—东盟广播影视合作行动倡议书》。签署5项成果文件。出席亚太广播发展机构(AIBD)2016年亚洲媒体峰会、亚太广播发展机构战略与规划小组会议,参加亚广联第101届理事会。

人民日报社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举办“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2016年有101个国家的212家媒体参加。“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成为中外媒体对话交流、务实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举办第二届“中日韩名记者对话会”,开启了中日韩框架下有关“一带一路”媒体交流与合作的坦诚对话。 在新华社主导的世界媒体峰会机制框架下,2016年3月第三届世界媒体峰会在卡塔尔成功举办,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50名媒体机构负责人参会,进一步提升了新华社在国际传媒领域号召力。新华社2016年还协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成功举办了中拉媒体领袖峰会、东北亚名人会第11次会议。

 中国记协2016年派员出席在韩国举办的“2016世界记者和平论坛”,论坛主题为“朝鲜半岛无核化及世界和平中的媒体角色”,来自50多个国家80余名媒体人士参加;出席在印度召开的2016国际传媒大会,主题为“南亚向东看”,与会人数约350人;出席在日本举办的“第五届中日韩媒体研讨会”,会议主题为“从媒体角度看三国所面临的课题和走向——历史、经济与安全保障”,来自日韩的40多名媒体人士参加。#p#分页标题#e#

   三、加强与海外华文媒体合作

人民日报举办首届海外华文新媒体高峰论坛,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海外华文新媒体代表、境内知名媒体负责人及传媒专家共同描绘全球海外华文新媒体发展蓝图。

中国记协积极参与或组织海外华文媒体活动,先后派员参加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十二届欧洲华文传媒论坛和在广州举办的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49届年会,探索海外华文媒体和国内媒体合作的平台机制;组织海外华文媒体专题采访活动,以“‘十三五规划’全力推进创新型湖南建设”为主题,接待欧洲华文传媒协会访问团赴北京和湖南访问。

   四、积极开展互联网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成功举办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习近平主席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名嘉宾参加。成功举办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第六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

中国还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联盟,推动习近平主席治网主张写入联盟章程。积极参加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简称ICANN)国际化研讨会,多渠道、多方式积极推动ICANN国际化进程。

   链接:

   案例一:

   人民日报社努力构建融合发展媒体方阵

人民日报社把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着力在内容、渠道、管理、经营等方面探索推进融合发展。从局部实践上升为顶层设计,从多点突破扩展到整体推进,从报道创新转向制度创新。人民日报社已形成传统报刊、桌面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电子屏等全覆盖的“人民媒体方阵”,正朝着全面转型、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迈进。

   一、重点项目带动,夯实基础架构

按照报社融合发展整体规划,重点抓好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新闻平台、人民日报数据中心三个项目,形成对应互联网的云、管、端三个层面的基础架构。其中,以人民日报客户端为代表的“两微一端”和人民网,重在建设面向用户的产品和入口;全媒体新闻平台即“中央厨房”建设,重在形成适应融合的新闻生产流程和指挥体系;数据中心,重在提供云计算能力,运用大数据为融合发展提供底层支撑。

人民日报客户端主要定位于面向移动互联网的主流新闻门户、权威观点引擎、聚合信息平台,目前已推出3.5版新产品;人民网、手机人民网也进行了全面改版。

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新闻平台(“中央厨房”)是资源互联互通、业务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为融合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和业务承载。截至2016年9月底,“中央厨房”已试运行18次,覆盖全国两会、博鳌亚洲论坛、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习主席访美并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纪念活动、“习马会”、G20杭州峰会等重大主题报道。

人民日报数据中心项目,立足汇聚报社内部以及其他各渠道信息资源,搭建大数据挖掘平台,推动行业大数据、社会大数据、政府大数据的整合,提供垂直领域的信息服务,并将通过提供高附加值的数据产品,实现项目的自我造血、自我增值、自我发展,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统一计算、整合挖掘、聚合应用。

   二、技术应用驱动,创新内容产品

人民日报社紧盯各类新媒体技术,创新呈现方式,拓展传播样式。目前,人民日报客户端已具备相对完善的移动视频直播能力;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设立数据与可视化实验室,在大数据新闻、新闻可视化方面持续发力;人民网建立起自己的无人机报道团队。依托移动传播新格局,人民日报社探索融合报道的新形态,尝试H5、互动新闻、动图、音视频直播、无人机新闻采制、VR新闻等全新报道方式,适应用户阅听场景的新转换,适应移动传播社交化、个性化、视频化的新趋势,涌现出一批吸引用户的创新产品。

比如,2015年“9·3纪念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尝试运用VR技术对阅兵盛况进行全景直播。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访美,人民日报客户端首次同步启动直播报道,开启国内移动直播之先河。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现场录制音频,推出“总书记的元宵节问候”融媒体产品,全网点击量突破2.5亿。2016年7月,所谓南海仲裁结果公布后,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中国一点都不能少”报道,创造了单条微博阅读量超2.6亿、转发超过300万的微博传播新纪录。2016年G20杭州峰会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媒体运用生动新鲜的制播手段,充分报道和解读了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和活动。其中,《习近平主席的G20微信群》用H5页面集体呈现参会领导人阵容、习主席讲话以及各国政要的期待,加入“邀请”“互动”功能,增强游戏感和互动性;新型融媒体产品《习主席首款原声VR,带你飞跃G20》,将3D立体和原声音频相结合,生动呈现习近平主席的演讲。这些妙趣横生的新闻产品让人耳目一新。

   三、重构用户连接,增强传播效果

人民日报社秉承用户至上理念,重构互联网时代的用户连接,通过有品质的新闻和有特色的服务来赢得用户、发展用户、集聚用户。着力构建覆盖广、影响大的移动传播体系,打通社交平台和自有平台,在生产有品质的新闻基础上,积极推动信息的分发与转发,实现观点的分享与传播,进而实现用户规模的扩大与粘性的增强。人民日报社已经形成以人民日报客户端为核心的“两微一端”移动传播矩阵。截至2016年底,人民日报社共拥有29种社属报刊、31家网站、111个微博机构账号、110个微信公众号及20个手机客户端,涵盖报纸、杂志、网站、电视、广播、电子屏、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等10多种载体、320个终端载体,形成了全媒体形态的“人民日报媒体方阵”,覆盖总用户超过3.5亿人。其中,客户端用户自主下载量达到1.54亿,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在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三大平台上的粉丝总数突破8900万,微信公众号订阅量超过840万,海外社交平台账号粉丝量及关注订阅数达到3370余万。#p#分页标题#e#

围绕服务百姓生活,人民日报社近年来大力布局政务服务,推进政府机关在网上为民办事,用有特色的服务实现主流媒体对信息、资源、用户的连接,提升入口与平台的价值。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创办10年来,网民累计留言93万条,六成多留言获得回复。人民日报客户端先后推出“问政”平台、政务发布平台、公益服务平台,打通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和客户端“问政”板块,已有近2000家党政机关入驻人民日报客户端政务发布厅,推动各地党政机关解答群众各类诉求25万项,有效解决百姓现实困难,被用户称作“为老百姓办事的客户端”。

   案例二:

   新华社着力打造具有通讯社特点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新华社围绕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目标,着力打造具有通讯社特点的融合发展新模式,努力形成既彰显主流媒体品格力量、又符合新兴媒体规律特点的传播新格局。2016年以来,新华社强力推进,积极探索,以互联网思维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融合发展迈出了新步伐,新闻报道的覆盖面有效扩大、影响力得到提升。

   一、聚焦通讯社主体业务,积极推进供稿线路调整,提高新闻信息产品全网覆盖面

供稿线路是通讯社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基本载体,为更好履行新时期通讯社职能,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新华社制订了供稿线路改革方案,努力实现新闻产品和供稿服务“三大转变”,即从主要满足传统媒体需求向满足全媒体需求转变,从单一、单向稿件提供向互动、交互发布模式转变,从单纯提供稿件向提供综合服务转变,实现国家通讯社核心职能在新媒体领域的有效延伸。并于2016年上半年启动改革,以新媒体专线为试点,整合优化全社供稿线路,着力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全媒体供稿库,构建面向各类媒体、满足多样需求的现代供稿体系。2016年7月1日推出升级改造后的新媒体专线,以互联网形态编辑和生产全媒体成品稿件并直达用户后台及前端,受到用户普遍肯定,升级改造后的新媒体专线发稿量同比增加40%。

   二、加强内容创新,打造引领潮流的新媒体产品,不断增强舆论引导力

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新华社主动适应新媒体智能化、移动化、个性化、数据化发展趋势,不断改进产品设计,优化产品形态,提高产品质量。精心组织以“现场新闻”“新华全媒头条”为代表的融合报道品牌栏目,建立并完善新媒体报道常态化策划机制,推出众多受众喜爱的产品,努力在平面媒体成为“镇版之作”,在网络空间形成“刷屏之势”。

2016年2月推出的说唱动漫《四个全面》网上浏览量超过7300万人次,美联社、法新社等西方主流媒体纷纷要求转载或采访。6月底,为迎接建党95周年推出的微电影《红色气质》被3000多家网站和客户端转载,网上浏览量突破2亿人次,迅速成为一个“现象级传播”的全媒体产品,34家国内电视台进行转播。微纪录片“国家相册”系列产品,依托新华社丰富馆藏图片资源,讲述老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每周一期,在网络、电视台、移动端、户外屏幕等平台同步传播,截至12月底总阅读量超过2.3亿人次。9月份,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主题网络直播《红色追寻》在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及部分社会互联网平台同步呈现,观看人数超过1亿人次。“新华社特约记者太空日记”系列创意报道网上浏览量超过1.6亿,成为世界航天史和新闻史上的创举。各业务部门和分社逐步成为新媒体产品策划、制作主体,无人机报道、3D动新闻报道、数据图表、微视频等新闻产品实现常态化生产、发布。

此外,新华社积极为产品创新提供全方位有力保障。2016年4月,新华社创建产品研究院,以产品创新推进融合发展;2016年5月,召开全社业务创新研讨会;推进新媒体源头端策划、采集生产机制;设立创新基金,对重点创新项目给予资金等方面支持;修订了采编考核办法,突出影响力标准,推动更多优质新闻产品脱颖而出。

   三、巩固升级“中央厨房”全媒报道平台,探索新型新闻生产、发布模式

传统采编流程已经不能适应全媒体传播形态的变革,必须以融合发展理念加以改造升级。这方面,新华社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尝试。2015年7月7日,新华社组建了全媒报道平台,由总编室牵头,全社9个部门派出人员共同组成。平台具有资源整合、融合加工、舆情监测、业务管理、影响力评估、远程指挥六大功能,文字、图片、视频、技术、网络等多个工种同台作业,围绕重点选题打造多种新闻产品。作为推动资源整合、融合报道的抓手,全媒报道平台2016年推出“新华全媒头条”389组,实现了传统媒体平均采用超过100家、新媒体报道平均浏览量超过100万人次的“双百”目标。2016年7月份,新华社对全媒平台进行扩容、提质、增效,推动形成适应融合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以此为牵引完成采编流程再造,实现内容产品从静态到动态、一维到多维升级,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形式体验的需求。

   四、搭建有效汇聚、分发优质媒体产品的“全媒平台”,建设“网上消息总汇”

2016年8月30日,新华社推出新媒体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全媒平台,并与100多家中央和地方主流媒体共同签署协议,从新媒体采集、加工、传播等方面加强协作,在丰富新华社全媒体产品供给同时,探索新闻生产发布新模式,有效汇聚、分发其他媒体机构优质产品,实现合作共赢。全媒平台将提供强大新媒体渠道,向成员单位开放全系新媒体终端,实现在国家级平台上的高端传播;提供先进的新媒体采集、加工技术,免费开放基于移动互联网新闻生产场景的内容管理系统,开放“现场新闻”功能模块,实现新闻在线生产;提供新媒体运营支撑系统,提供稿件全网采用、传播情况和可视化版权追踪服务。目前,全媒体平台的第三方资源汇聚作用初步显现,为进一步向UGC和PGC资源汇聚奠定良好基础。#p#分页标题#e#

   五、创新发展新华网、新华社客户端、社交媒体平台,打造强大终端,壮大拓展新兴媒体传播渠道

 一是率先推出以“现场新闻”为标志的新华社客户端新版本,全息化、直播态呈现新闻现场,推动采编发流程从线下向线上转型。新华社客户端3.0版2016年2月29日正式上线,全年组织报道738场,总浏览量超过4.26亿次,实现新闻生产系统性创新,引领新闻业态重大变革,国内外媒体纷纷跟进效仿,制定的“现场新闻”标准成为国内行业第一个融媒体产品标准。目前下载量突破2.2亿,重大时政新闻首弹率80%以上,统一搭建在新华社客户端上的地方频道3100多家,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基本实现“全国一张网、一键通全国”。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门户、新闻客户端旗舰和全国移动政务服务重要平台,影响力处在新闻媒体前列。

二是以“让新闻离你更近”理念进行新华网全新改版,推出动新闻、数据新闻等新产品,组建新闻网站首家无人机队,开通VR/AR频道。改版后的新华网日均浏览量达4200万人次,稳居国内新闻网站首位,全球综合排名稳中有升。2016年上半年推出融媒体交互产品400多个,“实拍+虚拟”创意动画《两分钟让你对政府工作报告心中有数》网络点击量超过2000万人次。

   案例三:

   中央电视台着力推进电视与新媒体深度融合

2016年,中央电视台围绕建设国际一流新型媒体旗舰的目标,进一步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以新闻为龙头,以视频为重点,以用户为中心,以“三微一端”为抓手,大力推动电视与新媒体深度融合、一体发展,不断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体制机制,集中全台力量推进媒体融合。

中央电视台将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作为台长工程,坚持内容为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重大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统筹调度台网资源,切实推动台网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方面的深度融合。一是做好顶层设计。成立全台媒体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中心、频道成立新媒体部门,加强媒体融合力量配备;建立节目生产融媒体评价体系,推动节目部门内容生产转型升级;技术部门统筹融媒体技术体系的规划设计,提供一体化技术支撑;央视网做好平台搭建和对台服务;加大资金投入,用于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建设融媒体人才队伍,充实新媒体岗位人员,分批分类开展新媒体业务培训,培养融媒体复合型人才。二是建立一体化内部运行机制。建立重大宣传报道台网一体化统筹机制,围绕重要会议、重大活动和重要时间节点,打通内容、频道、台网平台,统一调度新媒体和电视报道力量;建立重点节目融合制播模式,打通各个部门,把融合传播贯穿融入到节目制作、播出全过程,台网一体化策划、一体化运行、一体化呈现;建立新闻素材融合共享机制和新闻报道融媒体并发机制,深度开发新闻资源,建立专业化、标准化的通稿制度,多端点采集、个性化生产、多平台分发;三是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健全完善事企联动机制。新闻中心和央视网按照“内容制作运营+技术平台支撑”的台网分工,事企联动,一体协作,共同打造“央视新闻”融媒体集成平台。

   二、央视新媒体集群建设初具规模,形成综合传播矩阵

打造融媒体矩阵,形成了“央视新闻”、央视网和“央视影音”等系列品牌,构建了立体化传播体系。一是发挥央视网平台带动作用,服务全台媒体融合工作。央视网全面对接台融合业务发展需求,推进融合平台建设,已建成涵盖PC端、移动端、IP电视、互联网电视、移动传媒的新媒体传播体系,拥有行业最全的牌照资质,建有国家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对春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舆论场》、《等着我》、六一晚会等重点节目提供定制化专属服务,推动节目部门转型升级为“全媒体”内容部门,初步实现“大屏带小屏,小屏回大屏,多屏联受众”。搭建融媒体云平台,提供“采、编、播、存、用”全流程、智能化、一站式的新媒体服务和解决方案。加大分发带宽投入,视频流畅度和清晰度大大提升。二是加快“央视新闻”、央视网和“央视影音”建设。截至2016年底,“央视新闻”新媒体用户总数突破3.12亿;央视网月度独立访问用户达5.35亿;“央视影音”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达到5.47亿;手机电视平均月度访问用户2500万人;IPTV自营用户数达3638万户,互联网电视业务用户数为9130万户。已初步建成多终端、多语种、全覆盖的“一云多屏”新媒体传播体系。三是以专业频道资源为依托,重点打造垂直产品。各频道发挥特色优势,利用多终端、多渠道,采集观众收视数据,分析研判个性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和推送财经数据、文化娱乐、体育赛事、法律咨询、居家生活等方面的节目和服务。财经频道实现财经新闻先上网后上屏,“央视财经”两微一端矩阵产品总用户数超过5500万,在财经新媒体领域排名前列。体育频道微信账号服务电视与手机双屏互动,“央视体育”两微总用户数达910万,“CCTV5”移动客户端在欧洲杯、奥运会期间新增用户突破600万,一跃成为体育媒体类移动客户端一线产品。社会与法频道微信账号依托节目资源,开设了“法律咨询”模块,聚集一线律师资源,服务百姓需求。

   三、开发融合型优质节目,进一步提高吸引力、感染力

中央电视台坚持内容为王、受众为本,着力创新创优出精品,探索台网节目“一体策划、一体运行、一体呈现”的融合模式,开展大众化、社交化、分众化、精准化传播,以融合传播赢得受众。一是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节目内容和互动体验。在坚持视频为主的同时,广泛应用动漫、微视频、H5等多元网络化表达。中文国际频道推出国内首档融媒体新闻评论节目《中国舆论场》,以大数据和舆情监测体系为依托,独家发布“中国舆论场指数”榜单,吸引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参与互动,运行仅3个月微信公众号粉丝量达到110万,在全国新闻评论栏目中居领先地位,被誉为“在融媒体时代开启了电视新闻评论的全新模式”。外语频道推出国内首个记者VR视频出镜融媒体节目《重建乡土中国》,运用H5交互式体验延展报道深度,全景呈现“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的农村乡土新貌,全平台发布相关报道32篇,总独立用户访问量531万,互动量2.6万次,引发海内外网友广泛关注。“两会”报道中,央视新闻引入TVU4G信号背包、VGC全球记者回传共享平台、gopro运动摄像机等先进技术手段,首次使用“无人机拍摄+虚拟现实技术”,推出“两会新视角”系列报道,进一步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和互动感。二是占领移动直播高地,领跑主流媒体。“央视新闻”在2016年5月20号正式启动移动直播,依托中央电视台专业的生产流程、有信源保障的强大报道资源,迅速在新闻移动直播领域打开局面。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报道中,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长达2个半小时的大型多点移动直播节目——《忠诚•誓言》,从9个红色圣地集结到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现场,带领数百万网民进行“红色之旅”;央视网推出移动直播报道《道路:回望1921》,以“移动视频多点直播+时空交叉讲述+VCR短片”方式,通过12个直播点、持续10小时的大型直播节目,回顾建党95年辉煌历程。在G20报道中,首次启用新闻全媒体融合内容生产PGC平台,实现电视节目和新媒体同平台融合生产,时效性大大增强;“央视新闻”客户端首次推出“48小时不间断”移动端交互直播,累计触达用户3.4亿;首次通过脸书等海外社交平台同步直播重大时政活动,“习近平出席G20杭州峰会开幕式并致辞”直播共有193万海外用户观看;首次运用增强现实(AR)、面部实时捕捉等技术手段进行时政新闻报道,达到“身临其境”的传播效果。2016年,央视新媒体各平台共推出500场移动直播,总时长近1.9万分钟,累计观看人次达9亿。#p#分页标题#e#

   四、积极推进媒体融合技术实践,不断夯实技术支撑能力

 围绕信息传播新技术新业务加强攻关,以新技术推动媒体转型升级。一是建设融合媒体一体化云制作平台。实现内容资源的多媒体采集、共平台生产、多渠道分发、多业务融合。二是加快推进有线电视网“央视专区”建设。利用各地有线互动电视平台、分发资源和网络,直接面向各地有线电视双向用户提供“央视专区”精品节目独播服务,全面支持当地双向互动机顶盒。目前已在10个省份以互动点播方式试验开通,用户数超过2000万。三是推进建设大数据平台。对移动客户端用户的收视行为,以及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收看我台“央视专区”互动电视和公共频道节目的收视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和分析,为个性化节目推荐、节目评价和节目制作提供数据支持。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