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淮水千里美洪泽

金秋时节,中国行业报协会率国家级行业媒体专题走访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

河是大运河,湖是洪泽湖。河因湖而活,湖依河而兴,共生,共荣,共赢。

河为轴,湖为基,水为脉,绿为韵,文为魂。在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交错中,千年大运河相伴洪泽湖,再现“并楫湖上游,连樯月中泊”美好图景,生生不息,流向未来,创造未来。

百里画廊”——运河文化点睛之笔

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运河的交汇点。

淮安市打造大运河“百里画廊”,以湖为名的洪泽区更加致力建设“百里画廊”精品样板。

洪泽湖,湖面如镜,白鹭飞旋,扁舟犁水,划出涟漪,动静相衬,和谐致美。

“我的手机相册里有很多漂亮的鸟儿,都是在这里拍的。”当地摄影爱好者周太松说。

“百里画廊”洪泽段约63公里,连通洪泽城区、开发区、古堰景区、西顺河、蒋坝、老子山六大片区,是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点睛之笔,也成就了洪泽区“生态福地、精致湖城”的城市品牌诉求。

近年来,洪泽区把“百里画廊”建设作为战略性、系统性的民生工程,抓住“治乱”“现珠”“添绿”“连线”“成景”等关键环节,在内涵赋予、价值挖掘、机遇捕捉上精细谋划,科学推进,走好“蓝图变实景”大棋局。

洪泽区水利部门重抓“两船”整治,率先在全省签订第一条住家船补偿协议,完成洪泽湖蓄水范围线内省定2500条住家船、27条餐饮船和189条新增非法住家船的清理整治工作。同时,大力推动湖泊退圩还湖综合治理,通过恢复水域面积,提升流域区域调蓄能力,增加水生态环境容量,提升绿水青山的自然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经过多年持续发力,洪泽湖生态修复、环境整治、景观打造的成效初步显现。洪泽湖文化底蕴不断被挖掘塑造,通过打造高品质龟山运河博物馆、西顺河渔文化体验基地,拓展丰富古堰森林体验、摄影写真、科普创新等形式,规划建设治水文化核心区、滨水休闲游憩区,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

如今的“百里画廊”不仅变成了洪泽居民的“城市客厅”、外地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也成为洪泽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的重要支撑点。大运河文化已载入鲜明的洪泽印记。

好水养好蟹”——特色产业生态富民

生态洪泽挽万顷碧波,绿色悬湖育天下名蟹。

9月29日,由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江苏省文化旅游厅、淮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洪泽区委区政府承办的2021“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淮安)专场推介暨第十六届中国洪泽湖大闸蟹节开幕式,在风光秀丽的洪泽湖古堰渔人湾拉开序幕。

洪泽湖是淮河中下游的湖泊型水库,水源主要来自淮河中上游,属淡水湖中的活水湖,非常适宜螃蟹生长憩息。洪泽湖大闸蟹是苏北地区“淮蟹”代表,与阳澄湖大闸蟹南北竞秀。

洪泽湖大闸蟹“身背”一个治水传说。相传大禹在洪泽湖老子山治淮成功后,因担心水怪再兴风作浪,就把自己用于挖渠通水的治水工具“耜”赐予洪泽湖大闸蟹,让大闸蟹把耜驮在背上镇妖。日子久了,耜慢慢长在了蟹背上,与蟹融为一体。从此,洪泽湖里的蟹,身上都背着这形似“H”的标记,成为洪泽湖原产地大闸蟹的特有标志。

美好传说寄托着人民对河湖安澜的期许,现实的洪泽治水实践,为人民守护着安澜愿望。

多年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洪泽区大力建设生态河道,实施中小河道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改善了洪泽湖水生态环境,净化了入湖水质,保证了南水北调的水质安全。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更为洪泽湖螃蟹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生物饵料和优越的生存环境。

依湖而建的张福河村,是洪泽区西顺河镇西侧的一个小渔村,三面环水。村里共有186户人家,从事生产养殖的共有300多人。村里目前和科研机构合作培育研发了新品种蟹苗“长江1号”,养殖面积5000亩左右,辐射带动周边螃蟹养殖业发展。

这个曾经以织网捕鱼为主的小渔村,又编织出另一张“网”:2014年组建成立电子商务示范村,让蟹产品销售实现了“互联网+”。目前网上销售收入最多的养殖户年收入突破300万元。

螃蟹火了,收入多了,河湖生态环境会不会过载?

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军说,当地还强力实施了退垸还湖,保护生态。虽然养殖面积减少,但是生态养殖的产量却提高了。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带来的可喜变化不止蟹产品销售。“以前就知道捕鱼、养螃蟹,不知道旅游还能带来收入。”张志军说,村里从2016年开始转变发展思路,打造养殖、餐饮、民宿、电商一体化经营格局,发展渔家风情园16户、民宿3户,从2017年起,每年接待游客5万人左右。“这就是通过文旅结合,突破传统养殖思维,转变渔民习惯带来的变化”。

良好生态成为“聚宝盆”,丰富产业链成为“金饭碗”。“渔村人”变身“新创客”,莲藕、鱼虾和螃蟹,富裕了乡亲,美了乡里,也为改善民生送上了“口福”。

生态红利转化为民生福利,洪泽湖“换了个活法”。这里的人们不再“漂泊”,这里的湖泊更加秀丽。

水上长城”——河湖静好安洪泽

平坦坚固的洪泽湖千年古堤,两侧遍植树木,迤逦延绵,水天相连,“浩渺云烟笼细浪,空蒙雨色入重渊”。

洪泽水患苦“洪泽”,洪泽膏沃缘“洪泽”。洪泽湖大堤有“水上长城”的美誉,又称高家堰、洪泽湖古堰、捍淮堰,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至清乾隆年间方建成。大堤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迄洪泽区蒋坝镇,全长67公里,全部用石料人工砌成。其筑堤成库规划和直立条式防浪墙坝工程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2014年,大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洪泽湖大堤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清朝康熙、乾隆两代皇帝都非常重视治水及洪泽湖大堤治理和保护,曾多次巡视河务,指授河臣,并留下40通笔墨碑刻。饱经沧桑的千年古堰,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对洪泽湖大堤进行了全面改造。洪泽湖大堤成为民生工程,驯服千里长淮滚滚巨流,灌溉3000万亩良田,成为淮河下游地区重要水源地,成为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调节湖泊,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防洪、灌溉、航运、养殖等综合效益。

围绕更好保护千年古堤,2014年以来,洪泽区结合大堤钱码段加固,搬迁堤身和滩地居民2000余户、工矿企业16个,目前堤防加固工程已全部完成。今年,洪泽区结合洪泽湖治理保护,积极推进洪泽湖生态修复二期项目。随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洪泽湖更加怡人,逐步恢复了“淮水千里过洪泽,连天荷花施粉出”的美景。

1953年建造的三河闸水利工程,是淮河入江水道的重要控制口门,也是洪泽湖至高邮湖、宝应湖以及大运河的主要航道之一,大大缩短了淮河与大运河之间的航行距离,为里下河地区的防洪保安和经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

凭栏三河闸,自然历史遗产和当代水利建设成果交相辉映,自然生态之美、文化底蕴之美、蓬勃发展之美在此汇聚。

伴随洪泽区高位推进河湖生态整治与文化建设,这里的风景将会越来越美。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