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中国邮政报:“记者节纪念邮票”背后的故事

妙笔画蝶 连接东西

——《记者节》纪念邮票背后的故事

王楚芸 吕锐

在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新闻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支持和鼓励新闻事业健康发展,为中国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创造了积极健康、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

新闻事业,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为体现“记者”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及时代意义,展现记者精神风貌,中国邮政于2017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八个记者节之际,发行《记者节》纪念邮票一套1枚。为此,中国邮政邮票发行部门不仅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前期准备工作,还邀请中国香港著名设计师韩秉华担纲设计,邮票构思新颖、行业特征浓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较高的邮票设计、制作水准。

邮票主题怎样确定?

记者节与护士节、教师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本次发行的《记者节》邮票是继2012年《国际护士节一百周年》邮票和2014年《教师节》邮票之后,中国邮政发行的又一套行业性题材邮票。

记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行业,主要从事新闻记录、新闻报道等工作。新中国成立之初,早在1949年12月23日,政务院在颁布我国第一个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就曾提出设立记者节,但没有确定具体日期。1999年9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署国务院第270号令暨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在第五条中提出设立记者节。2000年8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批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国记协”):“同意将每年11月8日确定为记者节的具体日期。”这一天是中国记协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工作者协会成立的日子。至此,中国新闻工作者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

2000年11月8日,第一个记者节之际,中国邮政曾发行《记者节》纪念邮资明信片1枚,邮资图使用了中国记协办公大楼、会徽、英文字母缩写及笔形、心形、眼睛等图案,象征新闻事业深入人心,寓意新闻导向准确,从业人员奋发向上,新中国新闻事业将时刻关注社会热点,洞察时政事态;附图运用报纸、网络传递图形、地球等元素,寓意新闻采访和报道属于全人类。

此次专门发行邮票,中国邮政邮票发行部门参考相关图文资料,经过初步论证,将邮票主题确定为“记者节”,旨在表现记者工作的重要性、意义,传达出当代记者精神风貌。为此,邮票发行部门还专门咨询了中国记协,对记者这个行业的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概括出画面需要表现的内容,并整理了大量可用于邮票设计的图形和图片。新闻记者按工作性质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初期的设计思路是选择这五类记者工作场景作为邮票主画面,辅以摄像机、照相机、麦克风、录音笔、记协标识等代表元素全面体现记者工作及新闻人精神,突显时代感的同时也不失历史底蕴,既体现出中国记者特有精神风貌,也传达出具有世界高度的自信风范。

设计者怎样遴选

在确定了邮票选题和参考元素之后,中国邮政邀请了十余名设计师参与此套邮票设计。收稿之后效果不太理想,前后又进行了三轮修改,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此,邮票发行部门下定决心另起炉灶。

第一个进入邮票发行部门视野的就是韩秉华。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是今年7月1日,由韩秉华设计的《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邮票获得了空前成功,大家对于这套邮票漂亮的色彩、丰富的内容以及现代的表现手法给予极高的评价,邮迷很期待再次看到韩秉华设计的作品;第二是随着对韩秉华的深入了解,邮票发行部门发现他对邮票的热爱和关注程度以及对写作的喜爱远远超过想象。韩秉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持续多年不间断地在香港《新晚报》上发表关于中国邮票的评论文章,包括北京亚运会、民居、第一轮生肖、摄影诞生150年等多套邮票,是中国集邮最早的一批拥趸之一。在他家里,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集邮专业期刊,比很多资深邮迷保存的都要丰富和完整得多。

在香港,韩秉华的名字同靳埭强、陈幼坚、刘小康、李永铨、苏敏仪等人一起,闪耀在设计界的“星光大道”上。他常常作为香港特区政府重要的文艺顾问出席各种盛典,包括今年的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庆典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8周年庆典等。他曾于1985年获得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称号以及2016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线条及方点构成的两个圆形图案分别隐喻地球和现代网络体系,表示在新媒体时代,的巧于构思、经营得当。首先,这套邮票的面值选用花体字,笔画自然、流畅,带有30度斜角,有一种鲜明的法国新艺术运动时期卷体花草文字的感觉。这种字体在以往的邮票设计中极少使用,却是这套邮票的神来之笔。在字体下方,钢笔的笔尖与其遥相对应,仿佛1.20元的面值就是由这支钢笔写出来的一样,甚至笔迹未干,有一种时效性和真实性的感觉。在钢笔下方,设计者增加了许多平行线条,不但强化了视觉上的动感,更营造出蝴蝶正在采蜜或钢笔正在书写的奇妙体验。其次,整个蝴蝶被作者有序地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最上面一层是装饰翅膀的彩色小点,最下面一层是小点的阴影,东西两个半球则位于这两层的中间。这是一个巧妙的构思,远看像蝴蝶,近看非蝴蝶,形不似而神似。更重要的是,它让整个画面有了纵深的感觉,体现出记者的工作既要善于表现现实的表象,又能深入核心,揭露事物的本质。

在印刷上,设计者充分利用了设计与印刷各自的优势,形成彼此映衬、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初看韩秉华的设计草图,画面显得有些琐碎和分散,但实际上,此时只完成了一半的设计,另一半设计则是通过印刷来实现的。设计者一方面将东西半球的线条和钢笔底色铺上一层超亮银浆,再印刷四色,在光线较强的情况下,银色明度高,彩色强,蝴蝶翅膀上的彩点变得比较明显,记者的行业特征就更加突出;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银色明度低,彩色弱,东西半球的感觉会强一点,者的社会作用则更明确。另一方面,设计者在东西半球下方还增加了一层珠光印刷,珠光的特点是无色闪光,略呈现透明介质的淡淡的浑浊感,类似于5%的灰度。恰巧就是这一点点的灰度补充,使东西半球始终统一在两个整体的半圆当中,丝毫不会有镂空、破碎的感觉,整体蝴蝶的造型也更加明显。

“不日新者必日退”,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新闻事业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邮票以其特有的方式记录着时代的进步,记录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让更多的记者从中获得力量、看到希望,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中国邮政为中国新闻事业、为记者节献上的一份礼物和祝福。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