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关注四川泸县地震救援 睁大眼睛,看护每一个生命

9月18日,距离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级地震过去了两天。泸县的天依然是阴沉沉的,但地震带给百姓们的慌乱和焦急已经渐渐散去。一些轻伤伤员处理完伤口离开了医院,伤情稳定的中学生把书本和“书桌”搬上了病床,而“白大褂”们还在病床间、安置点不停地忙碌着……

医护人员“顶住了”

在泸县人民医院,94岁的胡绍钦老人随着伤情的好转,精神头越来越好,总想四处走动走动。他是此次地震中年龄最大的伤者,地震时头皮被震落的天花板装饰物划出了三道伤口,经治疗后已无大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新闻很重要,高考可能会涉及。”左侧内外踝骨骨折的高三学生小李接受了消炎、止痛等初步治疗,确定了整体治疗方案后,安静地在病房准备高考。

地震发生后,大部分轻伤伤员集中收治在泸县人民医院,伤势较重的则第一时间转运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截至9月18日8时,泸县人民医院还有34位伤员。医务人员时刻守在伤员身边,“一人一策”精心救治。

泸县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地震救援中“顶住了”。地震发生前,该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马晨曦因踝关节扭伤在家休养。地震发生当天早上5时,他在医院微信群中看到了大量伤员进入医院、急需支援的消息。没有犹豫,他马上赶到医院参与救援。连续4个小时,他一刻不停地为伤员处理伤口。支援部队到达后,已经不能正常行走的他,被同事用轮椅推着离开了急诊科。“那时候来不及多想,时间就是生命,患者需要我就得顶上,这是一名医生应该做的。”马晨曦平静地说。

在泸县人民医院,还有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四川省中医院等多家医院,囊括骨科、脑外科、胸外科、急诊科等多个科室的40余位专家。地震发生后,他们第一时间赶到一线,同当地医务人员合力救治伤员。

“尽全力挽救生命”

截至9月18日8时,还有10名伤情较重的伤员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在这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家组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专家组强强联合,多学科联合会诊,逐一分析每位患者的病情,讨论制订诊疗方案,尽全力救治伤员。

地震发生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先后派遣3支医疗救治专家团队前往泸县,开展灾区应急救援和地震伤员救治工作。同时,前线医疗救治队将具备转运条件的危重症伤员迅速转运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救治。该院急诊EICU副主任医师周凯到达泸县后,一刻不停地忙碌,对住院伤员进行评估、治疗,转运伤员……直到晚上7时,才吃上第一口饭。周凯是一名“救灾老将”了,在2013年“4·20”芦山地震、2014年“8·3”鲁甸地震、2019年“6·17”长宁地震、2020年武汉抗疫等多次救援工作中,他都冲在了第一线。“我是在2013年芦山地震时火线入党的。”谈起冲在前面的初衷,周凯说:“总书记对党员提出过要求,‘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语罢,周凯又加了一句:“救死扶伤本就是医生的天职。”

在所有重症伤员中,最令人揪心的是70多岁的李大娘。地震中,她被重物压迫头部、胸腹部以及下肢,下肢开放性骨折且毁损伤严重,感染出血性休克,还伴有心肺原发性疾病,入院时生命体征很不稳定。手术后,专家组集体分析了李大娘的每一项身体指标,制订了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关俊文介绍,李大娘目前病情明显好转,可以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了。“但我们不会掉以轻心。”关俊文说。

地震发生当晚11时30分,国家卫生健康委应急办领导率专家团队到达泸州,来不及休整,便第一时间赶往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了解伤员情况。他们在了解伤员伤情后要求:“要秉持生命至上原则,拿出最好的资源、最好的专家、最强的力量,尽全力挽救生命、减少伤残。”

“艰苦点没关系”

在安置点的一排排天蓝色帐篷中间,红色的“医疗急救”标牌格外显眼。为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泸县设置了泸县二中、九曲河公园等121个安置点,每个安置点配备两名医务人员。人数较多的安置点设置隔离帐篷,抗震救灾与疫情防控同步进行。在泸县,医院、酒店等公共场所都执行严格的扫码、测温等监测工作,隔离点更不例外。此外,隔离点给灾民准备了充足的口罩,现场工作人员不时提醒群众把口罩戴好。

泸县天兴镇卫生院医务科副科长陈俊奇和他的同事驻守在梁才小学安置点。这里有帐篷54顶,安置灾民462人。每天一早一晚,陈俊奇都会和同事走进每一顶帐篷,对462位灾民逐一测量体温,查看有无受伤或不适,并不厌其烦地叮嘱灾民“戴好口罩,保持距离,勤洗手,吃熟食,不喝生水”。一位现场的灾民说:“虽然我们的房子被破坏了,晚上也不敢回家休息,但是我们在这里有任何不适都能马上找到医生。”

雨声很大,夜晚的安置点并不平静。“我们艰苦点没关系,越是特殊的情况下,越要努力守护好大家的健康。”陈俊奇说。随着天光渐渐放亮,帐篷里的说话声也慢慢大了起来。陈俊奇简单洗漱、整理后,就又扎进了帐篷里……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