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抗疫一线,他们也是“尖刀兵”“突击队”

近期

全国疫情呈多点发生局部暴发态势

新闻媒体发挥优势

精准传达中央精神

及时报道防控举措

生动讲述守望相助的故事

为抗疫凝心聚力

一篇篇报道准确及时

一个个数字扣人心弦……

今天,中国记协网编辑部

与您分享来自抗疫一线记者的

见闻和感悟

 

新华日报社董翔

竭尽所能,向新闻一线靠近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疫情发生以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第一时间投入到疫情防控全媒体报道中。作为新华日报社南京分社的一名记者,我也一直竭尽所能向一线靠近,寻找最真实、最动人的抗疫故事。

7月21日晚,南京启动全员核酸检测。我和同事闻讯后赶赴五台山体育中心,蹲点3个小时,目睹这里从新冠疫苗接种点紧急改造成核酸采样点的全过程,写下第一篇现场直击报道。在随后的半个月,我作为对口鼓楼区的记者,先后前往封控小区、核酸采样点、无物管小区、社区居委会等地点,采访基层干部、社区居民等奋战一线的人和事,采写了多篇通讯。

新华日报社记者董翔(左)在南京社区采访。

其中,《271人的特殊“冒险”》在新华日报以2/3版的篇幅刊登,在网络上也得到了广泛传播,通过这篇报道,让南京抗疫志愿者被更多人了解,这让我很欣慰。我和被采访者江东街道团工委书记张春阳早就因报道抗疫相识。南京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启动时,她开始建群招募志愿者,我也默默加入了他所建的微信群中。

接下来,我便反复思考,关于志愿者的报道很多,怎么能挖掘出不一样的点,写出新意,打动人心?随后一周,我及时关注群里弹出的消息,梳理备注,做了大量的人员摸底工作,并去采样点现场观察,找社区书记、主任聊天,筛选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志愿者做采访。采访中我发现,其实他们每个人的想法都很简单,就是觉得自己应该去做这件事,我觉得这就是最令人动容的地方。

抗疫一线,也是我们记者的前线,我们理应冲锋在前,将真实的抗疫故事带给读者,全力打好这场特殊的战役。(作者董翔系新华日报社记者)

扬州广播电视台陶勇

拿到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后,我就投入了采访

“德尔塔”来势汹汹,扬州主城区按下了“暂停键”。8月3日,正当我全情投入工作时,我家老屋所在地被调整为中风险地区,我的健康码由绿转黄。这意味着,我得停下工作,居家隔离。但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关键时刻怎能停下?考虑再三,我决定手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向社区报到,正式成为一线志愿者,记录封控区的抗疫故事。

扬州广播电视台记者陶勇(右)采访社区工作者。

当晚,城市的大街小巷失去了往日的喧嚣,社区内三分之一的小区、庄台被围挡隔住,实行封控管理,社区工作人员则全员在岗,24小时待命。作为基层防控的“主力军”,社区工作繁琐而沉重。晚8点,一名社区工作人员接到指令,送三名密接者去指定隔离点。我当即拿起手机,记录下转送的全过程。《现场直击:中风险地区的“逆行者”》经传统节目和新媒体端同步播发,节目反映了社区处置的快速及时、科学高效,让大家看到了扬州封控社区防控的工作情况。

扬州广播电视台记者陶勇(左)采访医护人员。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无数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奋战在一线。8月6日,一支由医护人员和党员志愿者组成的小分队为封控小区居民做核酸检测采样。由于天气炎热,加之连续奋战,一名医护人员终因体力不支晕倒。志愿者团队应急处置,而稍作休息,这名女护士又重新回到岗位……身处抗疫一线最前沿的党员志愿者的奉献与担当,让人动容。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更加坚定了信念,不遗余力传递正能量,让更多的人坚定决心和信心。(作者陶勇系扬州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郑州报业集团卢月丽

医护人员在胳膊上画老虎的那一刻,坚定了我的信心

当暴雨内涝灾情带给这座城市的伤痛尚未抚平之时,7月30日,郑州市又排查发现出1例携带新冠肺炎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从那天起,疫情防控形势再次严峻了起来。也是从那天起,我就和同事们陆续奔赴一线采访、拍摄,用第一视角传递这座城市的战“疫”动态。

截至8月9日,郑州市已经完成了三轮全员核酸检测,每轮被检者人数均超过1000万人。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医护人员、志愿者们的倾情付出,以及千万市民的积极配合;检测出来的结果,也是大家关注的重中之重。于是,在本轮抗疫报道中我试图通过探访一个个核酸检测点,拼出2021全民战疫的冰山一角。医护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连续几个小时不吃不喝,脸被护目镜勒出压痕,防护服里的手套和鞋子能倒出汗水……

8月5日,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的5名年轻女医护连续工作约10个小时,换班轮休时,他们只能躺在硬纸壳和泡沫垫上,头下还枕着未拆封的防护服。这一幕狼狈的睡姿让我的眼中瞬间泛起泪花,那一刻我意识到,这群被我们称为英雄的人,是和你我一样的凡人。

郑州报业集团记者卢月丽(左)采访核酸检测人员。

在这场战疫中,广大群众的支持与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经过第一轮全员核酸检测,我能明显感觉到市民与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度越来越高,检测效率越来越快,郑州人乐观热情的性格不仅让医护人员轻松许多,也使我深受鼓舞。

8月9日下午,在花园路街道的一个核酸检测点,我关注到一名女护士在左臂防护服上画了个张着大嘴的老虎图案,看到我充满好奇的眼神,她笑着解释道:“附近小孩子比较多,画老虎图案的目的是让他们在做核酸检测时能哄着他们张开嘴。”从这些点滴小事不难发现,疫情能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却改变不了人们彼此关怀、相互支持的信念。

恰巧当天晚上,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哪一刻让你对郑州这场战“疫”有信心。于是我回复:应该就是医护人员有心思在胳膊上画老虎的时候。

看到各条战线都齐心战斗,所有人都能守望相助,乐观的精神藏在每一个小细节里,我就知道,生活照旧,我们的城市一定会好起来。(作者卢月丽系郑州报业集团记者)

湖北广播电视台管根稳

“尖刀班”凌晨奔赴隔离点

8月2日,湖北武汉经开区发现7名外来务工人员核酸检测阳性,经开区沌口街随即被划为中风险地区,实行严管。

8月3日凌晨,密接者陆续办手续,住进集中隔离点。

在台领导统一调度下,融媒体新闻中心第一时间成立“战疫尖刀班”,我与其他5位同事作为首批成员,进入核心区域展开采访。从官方现场调度会我们得知,密切接触者已经排查出来,要连夜转运到隔离点。这体现了此次湖北抗疫工作的思路:以最快速度、最有力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把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

8月3日凌晨,工地上的密切接触者,到达隔离点。

在历经两个多小时的等待、跟车后,3日凌晨,我们来到了隔离点。许多密接者表示,“全力配合隔离,希望早点结束,恢复施工,有政府在,我们有信心。”信心,最可贵。面对焦虑的工友,我们在采访之余,对其进行情绪疏导,分享了来自指挥部的信息:隔离点生活物资充足,请安心隔离。听完我们的分享,大家情绪稳定了许多。随后,我们连夜赶制新闻《记者直击:武汉连夜转运密接者2000多人》推出,全网首发,让人们看到了防控疫情的决心和信心。

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管根稳(右)在超市采访“社区保供套餐”。

“战疫尖刀班”依然战斗在防控疫情的第一线。在前后方的通力配合之下,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一周时间内全媒体发稿1200多条,全网累计阅读量破10亿,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作者管根稳系湖北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新闻调查部主任)

湖南日报社宁奎

看到英雄应有的模样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经历过去年的新冠疫情防控奋战,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张家界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个道理。

湖南日报社记者宁奎在隔离点(左)进行采访。

作为湖南日报社的驻地记者,我迅速响应报社号召,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全面深入一线进行采访。

10多天来,我采访到了太多感人的故事——有的医护人员,一线中暑晕倒醒来再战、电梯口与家人团聚两分钟、一家三口齐上阵;有的志愿者,半夜蜷缩在花坛上睡着了 、双手被汗水浸得发白、开车5个小时只为给老人送物资;有的村民连夜采摘捐赠15吨蔬菜……英雄的样子,不过是普通人披上了战袍。每天采访完毕,一个个形象总是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尽管大部分人我根本看不到他们的面孔,是他们汇聚成了一座城市的力量。

在亏损巨大的餐企“秦大妈”,负责人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为一线免费送餐,送到无力为继为止。”因为城市封控,很多物资进不来,“秦大妈”库存几乎耗尽,连快餐盒都全城缺货,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秦大妈”迅速“回血”,也吸引了大量的志愿者,日送餐量超过3000盒。“秦大妈”的故事,正是这座城市的缩影。

“待疫情散去,再邀四海宾朋,共赏张家界的绝世美景。”我觉得,这一声呼喊,是张家界人万众齐心的动力。(作者宁奎系湖南日报社张家界分社副社长)

 

请抗疫一线的记者同行注意做好防护!

责任编辑: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