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守护传承世界遗产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晨曦中的泉州开元寺东西塔 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供图

7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习近平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脉,自然遗产涵养着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高度重视,多次前往山西、陕西等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的省份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在传承祖先的成就和光荣、增强民族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谨记历史的挫折和教训,以少走弯路、更好前进。”“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莫高窟 世界文化遗产(1984年) 图虫创意供图

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指示为做好世界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十八以来,文化文物和旅游业界积极推动申遗及保护利用工作,并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取得诸多成效。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世界自然遗产(1992年) 图虫创意供图

申遗成果丰硕 展示中华文明

1985年,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承诺与世界各国一道,保护传承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截至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6处,成为名副其实的遗产大国,遗产保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天山、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大运河、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土司遗址、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湖北神农架、青海可可西里、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良渚古城遗址等先后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我国已成功申报38处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司负责人张磊表示,世界文化遗产已成为旅游业发展新引擎,能够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保护文化遗产意识,促使社会共享文化遗产价值。

丽江古城 世界文化遗产(1997年) 图虫创意供图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负责人严承高介绍,我国有世界自然遗产14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目前,我国自然遗产保护主要依托自然保护地进行融合管理,不仅保护了总面积达7.05万平方公里的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还保存了200多个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众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更为遗产地每年带来超过140亿元的旅游直接收入。

伴随着世界遗产申报工作连获佳绩,中华文明成果不断登上世界舞台,吸引世界各国广泛关注,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等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打卡地。与此同时,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物出境展览,向世界生动讲述了中国故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在20余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50多项以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展览,国际反响强烈。

大运河 世界文化遗产(2014年) 图虫创意供图

管理水平提升 统筹保护发展

党的十八以来,文化文物和旅游业界积极提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统筹保护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健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制度”。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批高水平保护、管理、监测、展示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状况。长城保护工程、“平安故宫”工程、西藏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千手观音抢救性保护工程等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示范项目。《长城保护条例》《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以及地方性法规规章,共同构成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专项法律体系,推动了全国文物行业法制化进程。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杨建武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不断擦亮西湖、大运河、中国丹霞—江郎山、良渚等世界级“文化金名片”。“浙江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和交流、传承和发扬,通过创新保护模式、引入现代科技、扩大宣传影响等方式,让文化遗产既能‘守得住’,又能‘活起来’。”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世界文化遗产 (2014年) 图虫创意供图

近年来,陕西加大遗产地保护力度,着眼管理水平提升,开展遗产监测,努力提升展示水平,积极借鉴国际保护先进理念,提升陕西省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编制了《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努力拓展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同时,积极开展文物交流、考古发掘、科技合作、博物馆建设等工作,深度参与文化遗产国际保护。

福建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福建积极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闽浙木拱廊桥、万里茶道、三坊七巷、闽南红砖建筑等项目申遗前期工作有序开展;认真总结推广鼓浪屿申遗成功经验,全面实施武夷山、福建土楼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编制印发了《福建土楼修缮和保养维护技术导则》;持续推进世界文化遗产法制保障,出台《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法规规章。

梵净山 世界自然遗产(2018年) 图虫创意供图

紧抓申报机遇 推动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文物部门进一步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预备项目培育工作,对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警示和退出机制,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扎实开展申遗前期准备工作,提高申遗储备项目的整体质量。

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的重点工作包括做好2022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迎接国际组织考察的相关工作,重点培育北京中轴线、宁夏西夏陵等已初步具备申遗条件的项目,有序推进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万里茶道等跨国申遗项目的研究工作,加强指导景德镇御窑厂遗址、江南水乡古镇、石岇遗址、芒康盐井古盐田等重点项目,逐步建立完善近10年申报预备项目梯队。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 世界自然遗产(2019年) 图虫创意供图

与此同时,各地紧抓世界遗产申报机遇,多措并举实施遗产保护与管理。如今,大运河提升了1011公里运河的水质,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良渚、西湖、鼓浪屿申遗成功,提高了杭州、厦门城市人居环境和国际化水平;北京中轴线、泉州申遗,推动了北京、泉州城市考古与老城区保护……各项申遗工作的有序开展,赋予城市独特的魅力,在提升遗产地人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的同时,也提升了这些地方的旅游吸引力。

据统计,2019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累计吸引游客3.88亿人次,为助力精准扶贫、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近年来,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成为充满活力的业态,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做出积极贡献。

目前,我国专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保护行动,先后开展了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茶胶寺保护和修复工程,尼泊尔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震后修复工程等,在肯尼亚、孟加拉国、埃及等20多个国家开展多项联合考古,为世界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作出重要贡献,逐渐成为文化遗产国际合作的中坚力量。

责任编辑: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