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新基建新动能新增长系列报道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新基建新动能新增长系列报道 参评项目 系列报道
体裁 深度报道
语种 汉语
作  者

(主创人员)

集体 编辑 吴丽琳 诸玲珍
刊播单位 中国电子报 刊播日期 3月13日、3月31日、5月8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1版 作品字数

(时长)

2032、2634、1920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新基建的重要推动力量,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基建,代表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正在给中国经济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电子报》特别策划推出“新基建新动能新增长”系列报道,从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特高压、轨道交通、云计算、基础软件、区块链、集成电路和物联网等12 个领域,采访了100 多位企业家、专家,详细报道新基建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动能、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全传

媒播

体实

 

通过新媒体融媒体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中国电子报官方微信、微博以及今日头条等第三方平台发表后,点击量高。

 

该系列报道紧跟行业热点,详细报道新基建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动能、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起行业强烈反响,获得好评。被新浪、搜狐等综合性网站以及国研网等专业性网站纷纷转载。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该系列报道从12个重点领域深入采访有关专家、企业,报道新基建对扩大我国有效投资、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激活发展新动能方面的重大意义,传播广泛、获得行业好评,同意推荐。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1年  月  日

 

中国新闻奖系列(连续、组合)报道作品完整目录

作品标题 新基建新动能新增长系列报道

单篇作品标题 体裁 字数/时长 刊播日期 刊播版面 备注
1 5G为社会经济提供底部支撑 深度报道 2032 3月13日 1 代表作
2 市场呼唤更先进的大数据中心 深度报道 3755 3月17日 1  
3 人工智能发展迎来新拐点 深度报道 3954 3月20日 1  
4 工业互联网:“外溢效应”加速释放 深度报道 2806 3月24日 1  
5 新能源汽车:数字技术催化效应显现 深度报道 2406 3月27日 1  
6 特高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输电蓄能 深度报道 2634 3月31日 1 代表作
7 轨道交通:信息技术激发产业活力 深度报道 2497 4月3日 1  
8 云计算:数字基建的生产中心 深度报道 3882 4月 10 日 1  
9 基础软件:迎来重大变革“窗口期” 深度报道 4407 4月17日 1  
10 区块链:如何让更多行业用得起? 深度报道 3202 4 月 28 日 1  
11 集成电路为新基建“筑基” 深度报道 2869 5 月 1 日 1  
12 物联网:与“新基建”交融共生 深度报道 1920 5月8日 1 代表作

 

中国电子报

“新基建新动能新增长系列报道”内容简介

当前,新基建已成为产业发展热点。2020年3 月4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上强调,加快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新基建”的重要推动力量,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为核心的“新基建”,代表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正在给中国经济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动力和能力。为做好有关“新基建”的宣传报道,《中国电子报》于2020年3 月初推出了“新基建新动力新增长”大型专题,从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特高压、轨道交通、云计算、基础软件、区块链、集成电路和物联网等12 个领域,采访了100 多位企业家、专家,详细报道新基建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动能、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获得行业好评。

 

5G为社会经济提供底部支撑 
——新基建新动能新增长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刘晶 卢梦琪

3月6日,中国移动发布2020年5G二期无线网主设备集中采购公告,总需求23万个5G基站,涉及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月10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发布了新建5G SA无线主设备联合集中采购资格预审公告,涉及25万个基站采购量,5G新基建由此拉开大幕。而作为新型基础设施,此次5G的网络建设与4G网络建设有何不同,5G新基建的目标将指向哪里?

5G已经进入商业正循环

当前,全球5G建设刚刚起步,中国亦如是。因此在2020年,5G新基建提出的第一年,主基调将是实现5G网络在全国地级市的覆盖,大约涉及280个以上的城市;同时加快发展5G用户,鼓励4G用户向5G迁移。

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已经公布了全年建网计划。

中国移动计划到2020年年底,建30万个5G基站。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将坚持把5G建设发展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实抓细,把握关键时间节点,确保如期完成5G网络建设,做到5G建设目标不变、发展节奏不停。

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的5G共建共享今年规模化实施,双方已就加快5G网络建设达成高度共识,确保5G建设目标不降低,上半年完成广东、浙江、江苏以及共建城市既定的5G建设任务,第三季度完成全国25万个基站的既定建设任务。

近日,工信部召开了5G发展专题会,中国电信董事长柯瑞文表示,在5G建设方面,中国电信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调整了5G建设计划,并力争在年底前完成30万个5G基站的建设目标。目前中国电信已经累计开通7.4万个5G基站。

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说,截止到3月5日,中国联通累计开通约6.6万站。在共建共享方面,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共建共享5万站,截至目前,初步估算双方共节省投资成本约100亿元。

“在网络建设方面,从2019年11月商用以来,在短短四个月的时间,中国5G用户已经超过1000多万,足以见证5G发展的中国速度。”华为中国运营商业务部副总裁杨涛说,“放眼未来,全球5G的商用网络预计将从2019年的60个涨到今年的170个,基站会从50万个增长到150万个,用户从1000万增长到2.5亿。中国5G、世界5G都已经进入商业正循环,商业飞轮正在越转越快。”

5G基建将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TD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5G建设的规模和力度要比3G、4G时第一轮建设的力度大,才能满足相关方面对网络覆盖的要求。这同时会大大拉动我国的产业链企业,如无线产品、传输产品、云产品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余少华对《中国电子报》记者分析了5G新基建会覆盖的范围。

这个范围首先会包括常规理解的5G网络建设,如5G基站、核心网、传输等5G系统的设备研发、网络部署、运营维护等。其次包括网络架构的升级改造,包涵传统通信机房向数据中心的改造,通信网络由刚性的传输与交换网络向弹性、云化、虚拟化、智能化、切片化等演进,网络控制由中心集中控制向多级分布式自适应控制演进。数据中心建设相应的环境、设备、管理模式都不同于传统的通信机房。最后包括业务应用的对接和新型治理架构的建设。

5G基建也将分阶段分步骤完成。余少华表示,先期是网络建设,在5G网络逐步步入成熟期时,5G基础设施延伸下沉到垂直行业、企业,会成为建设的主要内容,同时推动更高层的治理架构优化。这个过程将伴随着边缘计算的下沉以及网络运营治理的社会化重构,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过程。

赛迪智库信息化与软件产业研究所产业研究员钟新龙说:“新一轮数字基础建设至关重要,应该让数字基础设施下沉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底部宏观支撑。让通信业成为新一代信息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基础和根本,5G基站、5G网络、5G终端应用的全面普及,以应用推动普及,以普及推动创新。以全社会的5G刚性需求为基本驱动,倒逼5G应用的开拓创新,再以应用倒逼基础科学创新,整体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5G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巨大

据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中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5G网络建设还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到2025年将累计带动投资超过3.5万亿元。

考虑到5G覆盖应用场景的大规模增加,杨骅认为5G新基建的总体投资会远远大于4G,他说:“5G不仅实现人与人的通信,它要面向全社会提供基础能力,除了高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的5G网络,还会大量增加云的建设规模,而且5G会规模化地使用边缘云,实现边缘计算。”因此,5G网络需要的服务器将几十倍于4G网络。

赛迪顾问数字经济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朕说:“新基建的背景下,核心网部署不断加速,终端和场景应用将迎来爆发,工业互联网、5G V2X车联网等典型场景将逐渐形成规模;设备商受益于网络部署的不断推进,实现稳步出货,产业链下游则将迎来爆发,整个5G产业得到盘活;5G应用,包括B端、C端和G端三方面同步释放,迎来机遇。”

咨询公司IHS Market 2019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2035年全球5G研发与网络建设等资本性支出将达到4.76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26.7%;中国占25.5%,约1.2万亿美元;日本占12.4%。

余少华说,5G网络建设初期主要集中在运营商的投资,预计5年内5G网络建设的直接投资应该在1万亿元~1.5万亿元。同时, 5G的垂直行业应用将推动企业内部的网络化、信息化改造,未来5年仅网络化改造部分的投资规模就大约有5000亿元左右。

 

特高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输电蓄能 
——新基建新动能新增长系列报道之六
本报记者 赵晨 张心怡

随着新基建被热议,虽然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平日里却不太受关注的特高压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3月上旬,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毛伟明调研南瑞集团、许继集团、平高集团等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时表示,目前全年公司特高压建设项目明确投资规模1128亿元,可带动社会投资2235亿元,整体规模近5000亿元。

如果说5000亿元太笼统,那么可以聚焦2月28日开工的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作为国家电网公司今年新开工的首个特高压工程,其总投资金额185亿元,预计可直接带动设备生产规模约120亿元,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超过700亿元,增加就业岗位超过4万个。

如果说以上数字还是太抽象,那不妨以特高压的核心设备之一特高压换流变压器为例。且不论其研发的技术难度之高、制造的复杂精密,仅仅运输问题就是一门大学问——典型的±800千伏换流变压器重量大约为500吨,相当于100头成年非洲象的体重,绝对配得上“大国重器”的名头。

既是投资现在 更是投资未来

特高压由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和±800千伏及以上直流输电构成,具有远距离、大容量、低损耗、少占地的综合优势,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特高压关键技术除了高压电气开关设备、换流阀、电力电子、自动化监控设备、新材料等之外,依托5G技术还可以推动物联网、芯片、软件产业及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与新基建的契合度极高。

作为特高压项目规划和建设的主力军,国家电网公司发展部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正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特高压具有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等优势,对于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规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稳定社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特高压列入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表明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提质振兴的主攻方向。

同时,张正陵还为记者更新了特高压的投资数据:根据最新安排,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已增加至1811亿元,可有效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整体规模5411亿元。

发展特高压,既是投资现在,更是投资未来。国家发改委电力体制改革专家咨询组首席专家,国家能源局“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筹备组组长,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用“合理”和“必要”来概括特高压位列新基建的原因。“我国特高压项目建设已经卓有成效,许多项目已经投入使用,并取得了不错的社会经济效益。”曾鸣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放眼‘十四五’,西电东送仍然有着显著的市场需求,因此需要再新增一些特高压线路。”

特高压工程产业带动作用明显

从上下游产业链来看,特高压产业链包括电源、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产业链长而且环环相扣,带动力很强。

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包括许继集团、平高集团、中国西电集团、远东集团等在内的特高压产业链各环节龙头企业,均表示已经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正开足马力加强生产,将按照原计划时间节点保障好特高压工程建设。

特高压建设对国内设备制造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平高集团副总经理、党委委员韩书谟告诉记者,几年间,国家电网公司、科研院所及相关设备厂家围绕特高压项目,完成了310项重大关键技术研究,解决了过电压与绝缘配合、外绝缘设计、电磁环境控制、系统集成、大电网安全运行控制等多个世界难题,逐步掌握了特高压输电的关键核心技术,并在实验工程中得到了成功应用。通过实验工程,国内设备制造企业得到锻炼,科技研发实力大大提高。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四全的一组数据详细说明了特高压工程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作用。自2月10日复工以来,仅许继换流阀制造方面,就带动260多家原材料供应商复工复产,增加产值4.5亿元。在互感器设备制造方面,也将直接带动光学器件、绝缘材料、电力传感器等基础元件产业链的发展,按照每年预计实现1到2条特高压工程的订货,将带动近1亿元的产值增加。在控制保护系统业务方面,将带动170多家供应商复工复产,对本地的机械加工、线缆、绝缘材料制造、五金、机电销售、包装运输等产业链形成拉动效应。

远东智慧能源首席客户官李林表示,特高压对上游的铝锭、钢芯,高强度的钢、铝合金,导线,以及输变电设备等均有带动作用,使相关企业受益。目前,远东特高压导线的份额位居全国前列,设备投资规模为百亿元级别,每年对导线的投入达数十亿元,特高压项目每年中标项目规模在一二十亿元左右,导线年产能在二三十万吨量级。

参与了近30条特高压线路建设的中国西电集团,是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环节中唯一一家中央企业,这些年来,在降低特高压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对外依存度方面取得了卓越进展。该企业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电子报》采访时的一句感慨说出了产业链上下游很多企业的心声:这次疫情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提升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运营管控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性,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无人值守系统应用,实施设备智能化改造升级。

3年内将有13条新线路建成投运

2004年以来,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努力,在理论、技术、标准、装备及工程建设、运行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实现了特高压的“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截至2019年年底,国家电网公司已累计建成22条特高压线路,项目累计投资超过4300亿元。

张正陵透露,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加快建设1000千伏蒙西-晋中、驻马店-南阳、张北-雄安交流工程和±800千伏青海-河南、雅中-江西、陕北-湖北直流工程,这6条线路计划2020—2021年建成投运。

2018年9月,国家能源局将1000千伏南阳-荆门-长沙、南昌-长沙、荆门-武汉、驻马店-武汉、武汉-南昌交流工程和±800千伏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直流工程纳入国家规划。国家电网公司加快推进工程前期工作,力争今年全部获得核准并启动开工建设,这7条线路计划2021—2023年建成投运。

特高压“西电东送”不仅送来清洁能源,其价格上也有优势。目前,特高压工程跨区输送清洁能源能力已超过1.2亿千瓦,有效支撑着我国西南水电基地、“三北”新能源基地开发建设。张正陵强调,输送到东中部负荷中心的落地电价,比当地煤电标杆上网电价平均低,可以减少东中部企业和用户电费支出,降低全社会用能成本。通过特高压输送外来电力替代当地煤电建设,可减少东中部土地占用,助力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实施。

特高压本身的诸多优势加上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深厚积淀,让特高压项目走出了国门。国家电网公司已成功建设巴西美丽山水电±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送出项目,实现了特高压技术、标准、装备、工程总承包和运行管理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走出去”。依托特高压技术,国产装备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带动我国电工产品出口到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物联网:与“新基建”交融共生 
——新基建新动能新增长系列报道之十二
本报记者 刘晶 齐旭

物联网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基建”其他领域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5G网络赋予物联网低延迟、高速率、多终端的交互能力,物联网技术会与5G共同演进;高铁、大数据中心的实时监控与调度基于物联网建设完成;特高压、充电桩的部署运营离不开物联网分布式监控管理;人工智能是物联网应用层的支撑技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之一就是物联网的“物物相通”。此次物联网“新基建”与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将为产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呢?

物联网与5G强相关

物联网技术的进步,使曾经局域性应用、碎片式发展的物联网有一些不同。近年,NB-IoT的异军突起,使物联网的规模化应用初露端倪。物联网“新基建”更将依托5G的海量连接能力,推动万物互联。

中国电信天翼物联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张兴生说,5G有80%的应用是用于物与物之间的通信,在“新基建”的带动下,海量物联网终端将通过5G网络实现互联,此时的5G物联专网就非常重要。对运营商而言,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就要通过连接能力和平台能力为合作伙伴赋能,打造基于“新基建、新物联”的新型生态体系。

阿里云IoT科学家丁险峰说,物联网是国家层面的基础设施,已经延伸到了交通感知、城市管理感知、环境感知等多个领域。有了普遍存在的5G基础设施,有助于将海量的结构化数据汇聚起来,大幅度提升智慧城市的整体运作和认知能力,例如交通摄像头拍摄的画面和数据等信息可以快速传输到云上,在识别后传回到交通管理部门的控制室,让城市管理者更高效地进行管理。

中移物联网公司市场运营部、数字化产品部副总经理李思坤说,5G万物智联的精髓在于让数据更加快速、智能地流动。5G网络是推动万物智联更高效、更智能的基础,物联网需要依托5G网络才能更好地发展。可以说,物联网“新基建”要根据5G网络的建设情况推进。

除了5G之外,Semtech中国区销售副总裁黄旭东认为,许多物联网应用场景通过WiFi、蓝牙、LoRa、Zigbee等私有网络也提供了非常好的服务。作为物联网标准之一,也应该有其发展空间。

物联网“新基建”可分层实现

谈到此次新基建中物联网的构建,丁险峰认为,物联网主要应该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软件PaaS层,物联网的“新基建”也需要分阶段进行实施。物联网的第一个建设阶段针对网络层实施,其次要部署感知层,最后实施软件PaaS层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一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过程。”丁险峰说,“在实施过程中,每一个业务区域都会通过一些应用来牵动部署网络、感知以及软件层,这是一个联动机制。”

中国电信针对物联网的新基建,提出了“新物联”概念,推动物联、数联、智联的实现。张兴生说:“传统物联网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要求,仅仅能够实现万物互联是不够的。例如在‘新基建’的带动下,未来将有海量的物联网终端进行连接,这会产生大量的数据,数据作为新型的生产要素,必须能够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孤岛,才能真正通过大数据分析赋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

因此,中国电信天翼物联正在从三个层面构建“新物联”。第一层是针对物联网基础能力的升级,包含了5G物联网能力,如MEC、切片、专网等;包括新技术的融入,如AI、区块链、物云网融合等;还包括数据应用基础能力,如数据平台等。第二层是通过物联网能力,助力产业新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传统基建的数字化升级和全新设施的建设保障。第三层是打造新型行业应用,包括5G+各类行业方案和数据型应用。大的框架其实是不断完善物联网的能力,进而推动物联网赋能产业。

“碎片化”问题是最大挑战

李思坤说,“碎片化”的问题是物联网面临的弊病和挑战,要解决物联网的碎片化问题,可以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打造标杆示范应用、整合产业生态资源等手段来解决。物联网的发展需要标准化,才能真正做到即插即用,例如平台接入协议、网络传输协议、行业架构设计、行业终端规格等。

工业互联网是物联网中非常重要和典型的应用场景,5G网络作为工业互联网中的基础设施,工业软件PaaS作为平台,成为工业企业物联网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福建省晋江市是鞋帽工业生产基地,所有工厂的产能和工业要素(人、机、料、法、环)通过5G网络连接上线,这个工业互联网上可以诞生大量的SaaS服务应用(如预测性维护、能耗优化、C2M、产能调度、定制化生产等),其中最终目标是实现制造服务化,大幅度降低闲置产能、降低库存,从而大幅度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丁险峰认为,工业互联网的网络建设和平台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短板,必须通过新基建来实现,才能快速实现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效果。具体而言,就是要建设即插即用的软硬件分离平台,这样才能促进工业互联网应用的规模化提升。

他表示,物联网新基建是要建设一个数字孪生世界,包括数字孪生城市、数字孪生社区、数字孪生工厂、数字孪生交通等等。支持这些数字世界的感知部件需要做到即插即用才能实现规模化应用落地。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