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停课不停学”系列报道

中国新闻奖(中国产经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停课不停学”系列报道 参评项目 系列报道
体裁 文字通讯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蔡继乐、柴葳、苏令、高靓、高毅哲、张晨、焦以璇、于珍、李澈、刘亦凡、唐琪 编辑 蔡继乐、苏令、黄鹏举
刊播单位 中国教育报 刊播日期 3月23日、3月24日、3月25日、3月26日、3月28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中国教育报3月23日、3月24日、3月25日、3月26日一版头条和3月28日一版 作品字数(时长) 代表作1:为了两亿学生居家学习 2930字

代表作2:特殊时期的特别收获 2790字

代表作3:“大考”启示录 2810字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一场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让寒假里的学生不得不宅在家里,也让全国2亿多大中小学生面临不得不延期开学的严峻现实。疫情刚开始不久,教育部就提出“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并开始付诸行动。此后,“停课不停学”一直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从3月上旬开始,中国教育报就成立由编委、总编室主任蔡继乐负责的专门报道小组,组织10多位骨干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报道这项共和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可以说,这是中国教育报一次聚焦专业深度,打造新闻精品的尝试。

这组系列报道共分5篇,首篇报道《为了两亿学生居家学习》,重点聚焦面对疫情,为了全国两亿多大中小学生能够居家学习,从教育部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从硬件平台建设到优质课程资源供给,教育系统紧急行动坚决打响“停课不停学”之战。第二篇《一定要把好事办好》更进一步聚焦各地各校如何发力将“停课不停学”这件好事办好。第三篇《育人大课堂》重点报道了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充分用好抗疫中的感人事迹,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故事。第四篇《特殊时期的特别收获》报道了各地各校创新在线教育的形式,让中小学生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通过在线教育收获不一样成长体验。最后一篇《“大考”启示录》则通过记者的深入采访,分析了教育系统这场抗击疫情的“大考”,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启示。

全传

媒播

体实

值得一提的是,这组系列报道是中国教育报全媒体报道的一次成功尝试。参与报道的记者在采访阶段就是以全媒体记者的身份出击,在为这组报道采写的过程中,大家每天都会向中国教育报全媒体中央稿库发动态的文字或图片报道,在采访完成后撰写深度系列报道。这组系列报道在中国教育报一版头条刊发后,又通过中国教育报自有的网、端、微平台进行传播,并通过中国教育报今日头条号、新华号等社会新媒体平台推送,收获了数百万的阅读量。

 

这组系列报道一经推出,在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系统广大师生中引起较强烈的反响,教育部官方网站在首页重点刊载这组系列报道。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青网等主流媒体网站,以及腾讯、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全部重点转载了这组报道。这组报道被评为2020年度中国教育报刊社年度好稿一等奖。以下是部分主流网站转载链接: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003/t20200323_433670.html

https://edu.gmw.cn/2020-03/23/content_33673515.htm

http://edu.china.com.cn/2020-03/23/content_75848691.htm

https://mp.pdnews.cn/Pc/ArtInfoApi/article?id=12313819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疫情期间,编辑部精心策划,组织骨干记者成立特别报道小组,在做好自身防护且符合防疫规定的前提下,记者们深入学校、家庭、在线教育一线采访,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展现了这一共和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意推荐参评第31届中国新闻奖。

 

签名:

(盖单位公章)

 

中国新闻奖系列、连续、组合报道作品完整目录

 

作品标题 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停课不停学”系列报道

单篇作品标题 体裁 字数/时长 刊播日期 刊播版面 备注
1 为了两亿学生居家学习

——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停课不停学”系列报道之一

文字

通讯

2879 2020年3月23日 一版

头条

代表作
2 一定要把好事办好

——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停课不停学”系列报道之二

文字

通讯

2744 2020年3月24日 一版

头条

3 育人大课堂

——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停课不停学”系列报道之三

文字

通讯

2829 2020年3月25日 一版

头条

4 特殊时期的特别收获

——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停课不停学”系列报道之四

文字

通讯

2798 2020年3月26日 一版

头条

代表作
5 “大考”启示录

——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停课不停学”系列报道之五

文字

通讯

2819 2020年3月28日 一版 代表作

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停课不停学”系列报道简介

一场突发新冠肺炎疫情,让寒假里的学生不得不宅在家里,也让全国2亿多大中小学生面临不得不延期开学的严峻现实。疫情刚开始不久,教育部就提出“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并开始付诸行动。此后,“停课不停学”一直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从3月上旬开始,中国教育报就成立由编委、总编室主任蔡继乐负责的专门报道小组,组织10多位骨干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报道这项共和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可以说,这是中国教育报一次聚焦专业深度,打造新闻精品的尝试。

这组系列报道共分5篇,首篇报道《为了两亿学生居家学习》,重点聚焦面对疫情,为了全国两亿多大中小学生能够居家学习,从教育部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从硬件平台建设到优质课程资源供给,教育系统紧急行动坚决打响“停课不停学”之战。第二篇《一定要把好事办好》更进一步聚焦各地各校如何发力将“停课不停学”这件好事办好。第三篇《育人大课堂》重点报道了疫情发生后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充分用好抗疫中的感人事迹,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故事。第四篇《特殊时期的特别收获》报道了各地各校创新在线教育的形式,让中小学生在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通过在线教育收获不一样成长体验。最后一篇《“大考”启示录》则通过记者的深入采访,分析了教育系统这场抗击疫情的“大考”,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启示。

 

为了两亿学生居家学习

——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停课不停学”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停课不停学”特别报道组

    庚子年元月,一个非同寻常的新年开局。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湖北省武汉市向全国蔓延。与疫情相伴的是,教育系统迎来共和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挑战——因居家隔离,全国春季学期开学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开学可延期,学生成长不能延期。如何保障全国两亿多学生安心居家学习,成为摆在全国教育系统面前的一场“大考”。

“大考”在即,没有退路。

从教育部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从硬件平台建设到优质课程资源供给,一场“停课不停学”的战斗在教育系统打响。

3月2日,《俄罗斯报》评价疫情面前教育系统这场硬仗是“中国进行一项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实验,这一景象史无前例”。

    一个平台的诞生

2月17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正式开通。然而,打造这一专为“停课不停学”服务的国家级平台并非易事。

还在春节期间,教育部就成立了专项工作组,抓紧研究制定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工作方案。

“战时状态要有非常举措,要把问题想得更严重一些,应对措施更坚决一些,一切要想在前头、做在前面。”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说,“要统筹整合国家、地方和学校相关教学资源,开通国家网络云课堂。”

2月6日,工信部会议室,一场云平台建设系统运行保障沟通会正在进行,这标志着教育部、工信部部际协调机制正式建立。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和百度、阿里、网宿、华为四家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在“停课不停学”的使命面前,代表中国互联网相关领域最高水平的力量在这里汇聚。

“7000台服务器,90T带宽,可供5000万名学生同时在线使用”,是云平台网络建设的硬指标。工信部组织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备案时间,协调企业简化内部审批流程,采取先保障后付费的结算方式,使服务器和带宽需求的快速部署成为可能。

平台开通前一天,位于中央电教馆的云平台运行保障指挥部内,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三分之一人员驻守。教育部、工信部与相关企业组成的工作专组,则早已开启全天候值班节奏。

同一时间,全国31个省份的通信管理局迅速联动响应,积极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做好网络保障,持续加大宽带网络和基站建设力度。

“建设网络云平台和空中课堂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是事关全国亿万学生和家庭利益的大事,务必确保质量和科学两个底线,务必确保网络运行平稳通畅。”在与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一起到平台保障指挥部现场调研时,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如是说。

短短几天,全国保障电路14568条、排查故障385次,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扩容带宽13728G。

截至3月19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网页浏览次数8.7亿,访问人次6.7亿,实现全国31个省份全覆盖。

    守护学习的“姿势”

“国家队出手,丝滑无卡顿。”

可满足5000万人同时在线使用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上线第一天,媒体的评价让平台背后的团队松了一口气。其实,挑战才刚刚开始。

中央电教馆14楼会议室,来自中国移动、百度等7家服务商的几十双眼睛目不转睛,紧盯前方4块大屏幕。实时网络流量、平台用户访问量……每一条曲线哪怕些微的波动,都牵动人心。

确保云平台安全稳定运行,容不得半点差池。从接到任务的那一刻起,一支由副总裁赵大春带队、横跨6个部门、30多人参与的专项工作组在中国移动总部迅速搭建起来。保障团队的数个微信群里,消息从早到晚闪个不停,24小时待命。

紧张高负荷的工作中,中国移动克服疫情期间停工停产、物流受阻的影响,仅用一周便完成了12.69T的IDC带宽和600台移动云主机的扩容,开通了流速为16000条/秒的短信平台。

如果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比作通往亿万学生家中的管道,那么平台的硬件便是管道坚硬的外壳,平台的软件资源则是管道中流动的活水。

每年海量的国家级、省部级优质课程资源奔涌而来。但是,在“保基本、质量高、全覆盖”的标准下,要保持资源的体系化、连续性,并非易事。

工作人员制作调整完工,再次确认每一个页面、每一条资源链接、每一个资源图标准确无误及美观,已是凌晨4点——这是中央电教馆专题资源团队自成立以来,每天收工的时间。

作为云平台运行保障牵头单位,中央电教馆从除夕开始,就一直处于紧张而忙碌的状态。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是云平台的“看家法宝”,专题资源部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以权威性、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和不侵权为原则,制定并严格执行资源上线标准。团队背后,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和地方教育部门专家组成的“背靠背”动态审核队伍。

于是,第一周50条资源,第二周100多条,第三周300多条……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拓展的是平台的教学资源种类,涵盖从小学到高中的800多节微课,包括防疫教育、品德教育、课程学习等10个板块。

22个线上课程平台,包括慕课、SPOC(小规模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等2.4万门课程,这是教育部为高校线上教学推出的免费开放课程资源。为了让这些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在“停课不停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从1月30日开始,各课程平台便紧锣密鼓地进行包括各种压力测试在内的技术准备,避免在同一时间、同一平台、同一门课程出现拥堵。

仅用20多天就为全国两亿多大中小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居家学习软硬件支持,全国教育系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严峻大考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奇迹仍在继续。

    多方奇迹的汇聚

中国教育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主任李红根没想到,从大年初三接到教育部的电话通知起,《同上一堂课》直播课堂经历多轮调整、打磨,终于如期通过卫星信号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四频道落地,每天播出14个小时,覆盖全国偏远农村网络信号弱或有线电视未通达地区家庭,新增覆盖人口2.95亿。

在“停课不停学”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除了国家队积极搭建软硬件平台外,各地教育部门也纷纷出手,积极行动起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台免费向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开放,宁夏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成果架起“空中课堂”,黑龙江上线中小学生宅家防疫劳动实践“微课堂”,浙江推出体育网课指导学生居家锻炼,天津打造个性化学习服务系统,山西为全省免费提供中小学高清正版教材电子版……

让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李奕没想到的是,自宣布延期开学后,一支由93名特级校长和近800名特级教师组成的首都教育精锐在第一时间集结,挺上教育战疫第一线。他们逐一解答家长的问题,指导全市数万名教师教学,针对学生居家现实,及时研发学生居家学习生活方案。

全国模范教师、华东师大一附中教师陈明青也没想到,一堂《在战疫中成长》德育公开课,受到了全市142.9万名中小学生的喜爱。战疫故事已成为上海最生动的思政教材,一大批中小学思政微课程上线,引领学生在战疫中成长。

江西省兴国县村民老丘更没想到,全省统一线上教学没多久,茶园小学的钟老师就把几名戴口罩的电信技术人员领进了家,送来了可供孩子在线学习的智能手机并现场调试。调试完毕,一行人便转身踏上田埂、山道,挨家挨户寻找登记在册的不具备线上学习条件的家庭。

天亮后,又是新的一天。可以想见,更多的学生将会在网络、电视的另一端,开始全新的学习和成长。

(报道组成员:柴葳 高靓 张晨 苏令 高毅哲 焦以璇 于珍 李澈 刘亦凡 唐琪 本文执笔:柴葳 焦以璇 统稿:蔡继乐)

 

特殊时期的特别收获

——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停课不停学”系列报道之四

本报“停课不停学”特别报道组

    “这是什么意思?”

接到快递送来的新课本,杭州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的627名学生惊奇地发现了一本“无字书”——封面印着“语文”,扉页只有“、。!……”4个标点符号。

校长俞富根说,这是特殊时期一份特别的“开学礼物”。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两亿多学生不得不居家学习。这段时光,他们是怎样度过的?这段经历,在他们心里会留下怎样的印记?

活动空间小了,孩子们心里的天地宽了

“2月13日,我和妈妈用盒子和书签做了一个手工艺品,在里面放上灯,光透出来,就像夜晚的城市。我由此写了一首诗《微光》,送给无数受疫情影响的人……”

在重庆市谢家湾小学四年级学生刘钰严的日记里,记录着这段不同寻常的居家学习。自“停课不停学”以来,和刘钰严一样,很多孩子发现,原来学习还可以这样有意思。

在山东日照,五莲县实验小学将家务劳动写入学生每天的日程。在湖南郴州,手工制作、清洁整理、种植蔬果成了桂东县中小学生的家庭作业。在河南焦作,每周学做一道菜是富康路学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有网友表示,这很有可能成为疫情过后全国孩子都掌握的一项技能。

居家的日子,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密不可分。

“河水清清天气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一年级学生杜平飞和家人上山采茶,兴之所至,一段课文脱口而出。家长拍摄的这段视频令潆溪小学副校长杨平眼前一亮。在四川宜宾这所农村小学工作多年的他忽然领悟:“农村自有一片天地,孩子们的课堂不就应该走向田野、走进自然吗?”

“爷爷,您要勤洗手。”“妈妈,外出要戴口罩。”疫情期间,但凡有学龄子女的家长,大多会遭遇一波教科书式的提醒。而这些卫生知识,正是老师们通过精心制作的小视频和绘本,在线教给孩子们的。一转身,孩子们俨然成了家里的“健康小卫士”和“疫情防控监督员”。

让孩子们牵挂的,还有疫情严重的武汉和逆行而上的“白衣战士”。写信、写诗、画画……花式作业给了他们更多表达思想的方式。近日,钟南山院士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生的信,有的字迹工整,有的笔触稚嫩;有肖像画,也有手抄报。江苏连云港实验学校五年级学生赵李慕子在信中说:“您就是教科书中提到的国家脊梁,我们小朋友向您致敬,向所有逆行英雄致敬。”

“懂事了”“长大了”“学会体谅父母了”……居家学习给家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不时让他们收获惊喜。曾经“油瓶倒了都不扶”的娃娃们,在疫情中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开始感知社会、关心他人、提高自我。

老师离学生远了,但教育味儿浓了

居家学习的背后,也是一场教育观念的较量。“举国上下奋力战疫之际,怎么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许多教育工作者发出这样的呼声。

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在1月27日教育部发布延期开学通知的当天,就向全校教师、家长发出倡议:面对疫情,要帮助孩子理解生活习惯与生命质量的关系,和他们探讨将来打算做一个怎样的人。

“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通过教科书直接教给你们的。这次疫情,也给我们上了一堂生活大课。”2月2日,北京中关村三小校长刘可钦给学生写下疫情中的第一封信。

此后,针对“停课不停学”,教育部多次强调,要注重疫情防护知识普及,加强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公共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学生锻炼身体、开展课外阅读。

认识统一了。接下来,疫情这堂大课该教什么?怎么教?一次从未有过的头脑风暴在教育界掀起。

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副校长徐飞在网课开讲前夜,换掉了原计划的《骆驼祥子》,为学生打开社会这本书,一口气设计了6个单元的内容: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直面人性、文化反思、家国情怀、独立思考。

同样挑灯夜战的还有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第一实验学校校长袁卫星。从疫情之下的生老病死,到人的各种角色、权利义务,短短半小时的直播,他要为近万名学生做一次生命教育的启蒙。

一旦思路打开,连学科课程也变得生动起来,数学课上可以分析疫情数据,化学课上可以聊聊消毒液的特性,物理实验也可以搬进厨房、客厅。而杭师附小的“无字书”告诉学生,有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在“停课不停学”的日子里,这样的教育每天都在发生。中国的教师和校长们,则经历着一次教育观、育人观的深刻再认识。

“在这个让人刻骨铭心的初春,作为教育人,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揪心。”扬州市梅岭小学校长陈文艳思索着,“学校该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核心能力、现代思维,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联结世界、表里如一、探索创造的地方……”

  今天的孩子,明天也会披甲上阵

“这才是素质教育该有的样子。”这些天来,“停课不停学”的举措常常在网上引起围观,有人留下这样的评论。

事实上,疫情期间的教育与平日的教育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更不是对原先教育的推倒重来,它恰恰植根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许多在疫情期间积极探索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平日里就是先进教育理念的倡导者、实践者。

“被窝夜读”,这个由教师录制音频讲述绘本、名著,为学生送去陪伴的活动,在中关村三小已坚持多年。

重庆谢家湾小学给学生出了3道题:“今年过年为什么不能出门玩?为什么各省份启动一级响应?世卫组织为何将此次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这种专题性研究学习,该校师生并不陌生。

“疫情当下、人生未来,你的责任和担当是什么?”袁卫星在“云课堂”这样发问。

事实上,疫情期间,许多孩子已经以实际行动做出了关于责任和担当的回答。

“我不愿做台下的看客。”在山西朔州,一名初中生将自己的“珍宝”尽数送给抗疫民警——1000元钱、4包QQ糖和一封信。

“哥们儿,挺住!我把外公和妈妈都借给你!”16岁的武汉女孩陈琪芳给新冠肺炎患者写信加油打气。她的外公和妈妈,身为医护人员,此时都战斗在抗疫一线。

穿上校服、戴上红领巾,每天早上准时按照日程表听课、读书、做家务、运动、练字……山东五莲县实验小学二年级学生郑润泽,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年龄难得的自律。

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社会通过教育影响孩子,这种影响又会在某一时刻回馈社会。疫情中,大批“90后”“00后”义无反顾走上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说自己曾是2003年“非典”疫情时受到保护的孩子。今天,孩子们的所见所闻、所学所做,也决定了他们明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用知识缝制铠甲,不远的将来,各行各业都将由你们披甲上阵。”钟南山院士在百忙之中回信勉励各地孩子。收到回信的赵李慕子激动地说:“我一定要像钟南山爷爷一样,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刘钰严在她的诗《微光》中这样感悟:“微微的光,从窗户透了出来……那是力量的光,善良的光,希望的光。”

杭师附小四年级学生范聿轩则在自己那本“无字书”第一页郑重写下:“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出乎我们的意料。在特殊时期,我们也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加油!期待我们在春天来时,相聚校园……”

    (报道组成员:柴葳 高靓 张晨 苏令 高毅哲 焦以璇 于珍 李澈 刘亦凡 唐琪 本文执笔:高靓 于珍 统稿:蔡继乐)

 

“大考”启示录

——教育系统抗击疫情“停课不停学”系列报道之五

本报“停课不停学”特别报道组

    超过两亿师生参与的“停课不停学”,如同教育系统抗击疫情的一场“大考”。

半个月内,火速开通可供5000万人同时在线使用的“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一夜之间,中国教师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在线教育“主播”群体。

这场“大考”,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新冠肺炎疫情临时让中国变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测试平台,在实践中检验近几十年来有关在线教学突破传统学校模式的许多理论,它将最大程度检验在线教育模式的可行性。”西班牙《国家报》网站如此评论。

这场“大考”,对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启示?

启示一:把战疫精神化为教育力量

“灾难会暴露问题,但灾难同样能展现我们强大的民族信心和国家力量。历经这场灾难,相信同学们会学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找到不少课堂上没有的答案,更快成长。”

最近几天,深圳高级中学校长郝爱国隔空进行的“开学第一课”刷屏了师生的朋友圈。“这是最好的一课!”许多“00后”学生留言说。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多学校将战疫的故事转化为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因为这场战疫本身就是一堂生动深刻的大课——

这一课,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传统的家国情怀。

这一课,是全国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无私忘我、救死扶伤,以生命守护生命的崇高精神。

这一课,是许多国家向中国伸出援手,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援助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非常时期,让广大师生与时代同频共振,是一种更有价值的学习,是一堂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大课。

“学校、老师和家长要把疫情当成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这是我们教育的追求。”河南省教育厅厅长郑邦山如是说。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答案,在“停课不停学”的这场“大考”中愈加清晰。

启示二:用在线教育填平公平鸿沟

这是一次山与海的“牵手”。

疫情期间,浙江宁波镇海中学向云贵高原深处的254所中学“云端”送教,在教育资源、教学指导、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帮扶,让贵州黔西南州学生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间、区域间教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社会对教育公平关注度极高。近年来,我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网络已覆盖绝大部分乡村,教育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中小学(含教学点)联网率达98.4%,为实现大规模在线教育提供了可能,也为进一步破解教育公平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国务院参事汤敏认为,“停课不停学”让全国学生可以用互联网直接学到最好的课程,让教师有机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互联网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地送到每一所学校,这就有可能让教育更好地与互联网融合,加快教育公平和教育改革的推进”。

换言之,这次“停课不停学”是一场在线教育的大规模实战演习,也是一场关于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革新,并通过互联网惠及全国每个学生。

一根根网线、一块块屏幕、一个个线上平台,已显露出网络改变教育的强大力量。

从更宽广的视野看,今天中国已经进入新工业革命时代,从产业变革到人才需求,都呼唤全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线教育将发挥出无可比拟的优势。

启示三:改变教与学推动“课堂革命”

以往,有的学校开展线上教学时,常常照搬线下课堂,连上课起立、坐姿、学具摆放、问答对话都一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相比传统课堂教学,线上教学看似只是切换了教育空间,但实质完全不同。将线上教学定位为线下教学的线上化,违背了在线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其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并不是一个新命题,而是长期以来教学改革的目标,此次“停课不停学”再次启发我们思考。

受疫情影响,我国学校教育整体从面授教学转向线上教学,知识获取和传授方式、教与学的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停课不停学”是推动“课堂革命”的重要契机。

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是在线教育新供给的核心,也直接决定这场课堂革命的广度和深度。但缺了课程表的约束,少了面对面的氛围,线上课堂怎样吸引学生?

“如果我是一颗药,我会被病人吃掉,进入他们身体里,把病毒给打跑。到了春天,大家又可以取下口罩,在阳光下开心地奔跑。”这首49个字的小诗,是重庆谢家湾小学一年级学生曾铄涵的课后感想。

“停课不停学”期间,该校400多名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结合疫情防控和学科特点共同研发专题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深度学习中关注个体与他人、社会与世界、人类与自然,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认为,现在的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普遍能接受线上教学。教师要反思如何更新理念,把“教”减到最少,把“学”放到最大,强调弹性教学和自主学习。

这次“停课不停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真正回归新课改目标,才是线上教学的破发点。可以想见,随着师生对线上教学认知的深化,未来的课堂也会像互联网产品那样,快速迭代、精彩纷呈。

启示四:用网络技术赋能教师发展

疫情期间,守着一部手机,武汉光谷第一小学教师何双学会了操作各种软件,学会了在线直播、在线答疑。“直到这次疫情,我才真正感受到互联网的魅力。”

在技术的赋能下,从不敢、不愿,到现在逐渐步入正轨、开始享受网络带来的全新教育体验,很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杭州春晖小学校长田冰冰举了一个例子:过去老师在微信群里一个简单的问题,常常招来刷屏式的回应。换作投票小程序后,数十人同时回答的状态变成了选择题的勾选,老师也能一目了然看到回答数据,给教学带来有益参考。

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中,广大教师要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从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陪伴者,从教书匠变为与时代保持高度链接的思考者,并成为新知识、新技术的持续学习者。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面对疫情带来的教育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面临新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旭东认为,未来不仅要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需要深入思考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有效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师教育,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实现专业发展和成长。

此外,随着在线教育发展,未来教师资源的配置可采用弹性方式,通过“共享教师”解放教育生产力。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疫情终将过去,校园还会响起琅琅书声。

但这次史无前例的“停课不停学”,已给中国教育留下了新一轮变革的基因。未来,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各领域,中国教育将在广度、深度上再次实现跨越。

若干年后再回眸,此刻我们正经历的,可能不只是疫情防控的应急之举,而是一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教育变革。

我们就站在时代的门口。

    (报道组成员:柴葳 高靓 张晨 苏令 高毅哲 焦以璇 于珍 李澈 刘亦凡 唐琪 本文执笔:张晨 唐琪 统稿:蔡继乐)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