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被子暖中国 一湾碧水连民心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 半条被子暖中国 一湾碧水连民心(肩题)
沙洲村:因水浸润的幸福模样(主题) |
参评项目 | 通讯与深度报道 | |||
体裁 | 文字通讯 | |||||
语种 | 中文 | |||||
作 者
(主创人员) |
集体(董自刚 席晶 张灯林 刘乐) | 编辑 | 陈晓磊 | |||
刊播单位 | 中国水利报 | 刊播日期 | 2020年12月30日 | |||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 要闻版/一版 | 作品字数(时长) | 1455字 | |||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
2016年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讲述了一个“半条被子”的故事。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郴州市瑶族沙洲村,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强调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2020年底前,记者来到“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感受“半条被子”留下的温暖,目睹沙洲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百姓的幸福生活,了解水利工作在这一方红色土地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从灌溉、饮水、防洪、河流生态治理等几方面,展现以水利人为代表的党员干部,奋战在沙洲,传承红色基因,诠释初心,兑现承诺的为民行动与成效。 | |||||
全传
媒播 体实 效 |
作品在《中国水利报》、中国水利网、中国水利网微信公众号多渠道呈现,搜狐网、红网时刻、学习强国、澎湃新闻等网站纷纷转载,行业内门户网站也转载分享,取得了广泛的社会传播效果。 | |||||
社
会 效 果 |
“走近‘半条被子’精神的发生地,汝城沙洲村一手传承红色文化,一手建设绿色家园,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百姓的幸福生活里,处处都有水的印记。”作品刊发后,在行业内外均引起了干部群众的热烈反响和讨论。尤其是今年建党百年,很多行业内读者看到报道后,把党史学习教育也选在了沙洲村,很多基层水利部门表示,去学党史的同时要体验“沙洲村因水浸润的幸福模样”。 | |||||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
文章内容主题重大。“半条被子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水利人如何传承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文章从灌溉、饮水、防洪、河流生态治理等几方面娓娓道来,讲好故事的同时,展现出奋战在沙洲的水利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诠释初心,兑现承诺的为民行动与成效。
记者采访扎实,文字凝练,稿件行文流畅,逻辑结构严谨,用讲故事的手法总结基层实践的同时,提炼观点,给人启迪。文章整体语言平实,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把广大农民群众对小康生活幸福感获得感体现在字里行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1年 月 日 |
半条被子暖中国 一湾碧水连民心
沙洲村:因水浸润的幸福模样
□本报记者 董自刚 席晶 张灯林 刘乐
一个远在湘南大山深处的小山村,被党的总书记一直惦记着。
2020年9月16日,在湖南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郴州市汝城县沙洲瑶族村,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4年前,这个故事,曾被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深情讲述。
长征中,3名女战士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她们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老人感慨万分: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那是饥寒交迫、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份忘我又厚重的情义。故事历久弥新,化作无形的精神路标,传遍大江南北,也给当地发展“红色旅游”带来了蓬勃生机。
如今,徐解秀老人的故居门前,人流络绎不绝。古旧的屋内,窄小破旧的木床上铺着草席,尽现80多年前的场景。
屋外,湛蓝的天空下,一栋栋修葺一新的民居很是醒目。青山绿水间,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千余亩综合园区,向南来北往的游客展现魅力。
今昔对比,时过境迁。细细看去,沙洲村一手传承红色文化,一手建设绿色家园,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百姓的幸福生活里,处处都有水的印记。
沙洲村盛产柰李、枇杷、水晶梨,灌溉用水引自上游的文明水库。管护水库、疏浚沟渠、引水入村,充裕的灌溉用水带给这个传统的农业村落一份稳稳的生产基础保障。
“除生产用水,我认为还要全力解决村里的生活用水。”汝城县水利局局长邓耿祥盘点着水利人为沙洲发展付出的努力。
沙洲村原有的自建生活饮用水供水设施零星分散,时间久、设备差,管网漏损严重,供水时断时续。“我们夜以继日,攻坚克难,实现了‘奋战一个月、送水到沙洲’的目标。”邓耿祥到县水利局上任时,沙洲水厂刚动工不久,他和同事们克服征地协调、设备和材料采购、青苗补偿等多个难题,立志要用最短的时间,为沙洲群众供应充足的生活用水。
邓耿祥清晰地记得,沙洲村通水时间是2017年9月1日。那天晚上,他沿着文明水库通往沙洲陈列馆的路,挨家挨户确认通水情况。周边的群众用手电筒照亮喷涌的水流,举起手机记录下这幸福的时刻:“终于像城里人一样用上高标准的自来水了!”
随着生活的富足,家家户户楼顶上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村民朱利志家的墙壁上挂着直饮水机,红色旅游带来每天一两千元的收入,让生活品质步步提升。
村前的滁水河,水质清澈,沉静而婉约。游道、拱桥、水坝、亲水码头的设计,提升了村庄的品位,也满足了人们亲近水的愿望。
“以前到了汛期,河水常漫过稻田。”多年的记忆里,滁水河两岸高低不平,河道淤积,杂草丛生,沙石遍地。
既要安全惠民,也要美丽生态。水利人与文明瑶族乡政府一道,对滁水河实施综合治理。清淤除障、护脚防冲、生态护坡护岸,几道“硬措施”下来,河段变结实了,水生动植物的生长环境改善了,河岸绿草如茵、美不胜收。曾经持反对意见的群众也为这实实在在的变化,感到骄傲。
沙洲村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很多像朱志贵一样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了家乡。他坐在自家的土特产摊位上回想:“那河还是小时候的样子。”流淌着乡愁的家乡河,总是记忆里最美的风景。他所不知道的是,治理后的滁水河,已成为一举多得、生态治理的典范工程。
邓耿祥领着我们在村中巷道里穿行,一路介绍着房前屋后的沟渠:“这些排水沟疏通后串连成网,汇集溪流雨水,形成水绕村庄的景象,增添生机与灵气。”沙洲村内水流潺潺,每一处皆是精心设计的风景。
百姓身边的干部什么样,百姓心中的党就是什么样。曾经,红军战士用“半条被子”告诉群众什么是共产党,今天,许许多多奋战在沙洲的党员干部,正用行动诠释初心,兑现承诺。
这一方红色的土地,珍藏着社会进步的记忆,绽放着因水描摹的幸福样子。
来源:中国水利报 2020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