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130里泥泞路 她翻山越岭徒步返岗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130里泥泞路 她翻山越岭徒步返岗 参评项目 文字类
体裁 通讯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徐远震 岳斌 王美洋 编辑 王源
刊播单位 中国石油报 刊播

日期

2020年2月24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一版 作品字数(时长) 1685字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面对疫情,勇敢的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展开了可歌可泣的抗疫活动。为展示全国人民抗击疫情的精神面貌,展现新时期人民群众不惧危险和困难的风采,传播社会正能量,《中国石油报》特在头版开设了“抗击疫情典型人物”专栏,推出一系列人物报道,记录石油人坚守岗位、甘于奉献的事迹。本文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品主人公刘细初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湖北销售分公司一名普通加油员,记者从基层通讯员口中得知她的故事,深受感动,决定以她为典型作报道,来记录和见证特殊时期央企员工立足本岗、保供能源的历史瞬间。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记者采用电话、微信加网络视频的云采访方式,克服各种困难收集相关信息。刘细初性格内向,不善言辞,记者先后三次电话沟通,都未挖掘到详细的故事情节。记者没有放弃,一周时间,每天在微信上与采访对象聊家常,让对方心理放松,打开了话匣子。同时,记者还开展了大量的外围采访,对采访对象的同事、领导、家人进行了电话采访,多方位立体还原了刘细初这一朴实的基层员工形象。事后统计,为了写好这篇人物报道,记者历时9天,电话采访12人,网络采访4人,通话时长912分钟,微信聊天记录6000余字。凭借大量一手资料,一气呵成写出这篇稿子。

稿件文字干净、细节生动、情感细腻,以讲故事的手法,通过场景描述、心理描写等方式,仅用1000余字就把刘细初淳朴、倔强、热情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全传

媒播

体实

稿件最先于《中国石油报》头版专栏刊发,随后《油商周刊》原文刊发,中国石油新闻中心制作专题网页发布该稿件。同时,中国石油报官微、油站驱动力微信公众号也以新媒体形式转发。报、网、微、端,合力形成强大全媒体传播矩阵,两份报纸近20万读者,多平台数十万网络点击量,达到较好的传播实效。

 

文章刊发后,收到采访对象家人及各类读者电话、短信,对文章表示肯定。刘细初本人发信息给记者,说她和孩子看过稿子都哭了,内容非常真实。武汉销售分公司多位同事和领导打来电话,称赞文章写活了主人公。大量读者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说文章让人对中国石油一线加油员肃然起敬。

文章也受到报社各级领导和评报专家好评,被报社内部评为好新闻,评报专家在中国石油报社2021年记者站会议上,以此文为范例进行深度讲解,给予高度评价。

文章还被社会广泛关注。搜狐新闻、咸宁市政府门户网站、一点资讯、兰州新闻网、中化新网等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咸宁市政府特派本地媒体记者到刘细初工作的加油站进行二次采访,咸宁市妇联等部门对刘细初进行表彰,不仅让中国石油员工的形象深入人心,还扩大了石油媒体社会影响力。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抗击新冠疫情,是党和政府带领亿万民众,举全国之力进行的一次保卫生命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存环境的一场全民“战役”,被全世界高度关注,影响深远。如何通过积极报道,向世界传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理念,展示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抗疫的英雄形象,是各类媒体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中国石油报》积极开展专刊、专版、专栏报道,大篇幅长周期多形式讲好石油人的抗疫故事。《130里泥泞路,她翻山越岭徒步返岗》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推出的报道,意义重大。

记者凭借敏感的新闻触角,成功抓住刘细初这一典型,以小见大,反映了石油人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面貌。作者语言功底扎实、情感细腻,把采访对象淳朴、倔强、热情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感动无数读者。

记者具有较高的采访技巧,利用电话、网络等工具克服了疫情影响不能去实地采访的困难,通过拉家常的方式克服了采访对象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困难。采访过程深入扎实,历时9天,开展了大量外围采访,使得文章内容丰富,细节动人,体现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文章刊发后广受好评,并在网媒和新媒体平台获得较高转载量,增进了石油与社会、媒体与公众的互动。

鉴于以上原因,同意推荐。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21年4月25日

 

130里泥泞路 她翻山越岭徒步返岗

——记中国石油咸宁银泉加油站加油员刘细初

    当刘细初一身伤痕、头发蓬乱地出现在加油站罩棚下时,站经理黄进方惊呆了。与此同时,其他3名加油员也围了上去:“刘姐,你是怎么来的?”

这一幕,发生在1月28日正月初四晚上的中国石油湖北销售咸宁分公司银泉加油站。加油员刘细初在“封城封村封路”的情况下,从65公里外的老家翻山越岭,徒步返岗。

春节期间,与武汉接壤的咸宁地区成为疫情防控重地。当地政府关闭了市区的大部分加油站,只保留6座规模大、服务好的加油站作为特殊时期的保供站点。银泉加油站是其中之一。

除夕傍晚,刘细初值完最后一个班,才乘车返回位于咸宁崇阳白霓镇石山村的家。接下来有4天假,这对她来说着实难得。丈夫长年在深圳务工,儿子在上海上大学,他们春节前都赶了回来。还有80岁的公婆,一起等着她过个团圆年。

正月初一下午,咸宁市宣布全市封路。刘细初坐不住了,按照加油站排班表,初五她要值班。石山村到咸宁市区有一条高速公路和一条国道,现在全封了,怎么回加油站?本就是急性子的刘细初在家急得团团转。

黄进方了解到刘细初的情况,安慰她不要着急,可以安排家住市区的其他同事来顶班。

刘细初却拒绝了:“大过年的,疫情这么严重,让谁来顶班我心里都不好受。”接下来的两天,刘细初一直在琢磨着怎么回加油站,完全没心情过年了。

“你急也没用,封路是政府的决定,好好配合政府在家待着吧。”公婆打心眼里不愿让她走。

“妈,我支持你,咱们一起想办法!”儿子深明大义,拿出手机打开地图查看路线。

其实不用看地图也知道,刘细初唯一可选的方法就是步行。从石山村走到咸宁市,中间要翻越一座海拔900多米的翠竹岭和几座不知名的荒山。

“你决定了就去吧,我送你!”丈夫没有多余的话。20余年的夫妻,他太了解刘细初的性子了。

正月初四上午,刘细初和丈夫早早吃过饭就上路了。

前几天一直下着小雨,长期没人走过的山路泥泞不堪,而且全是齐腰深的荒草和荆棘丛。丈夫在前面,用棍子拨开荆棘找路,刘细初紧跟在后面,踩着丈夫的脚印往前走。一路上,她的衣服挂破了,胳膊划伤了,脚也磨出了泡,花了3个多小时,终于翻过了翠竹岭。

“你回去吧,接下来的路我自己走就行了。”坐在石头上休息片刻,刘细初戳了戳盯着云雾缭绕的山谷面色凝重的丈夫。

丈夫看着身上多处“挂彩”的刘细初,心疼地说:“要不我们回去吧,同事们会理解你的。”

“不行,今天我就是爬也得爬回站里!”刘细初从丈夫手上夺过背包转身就走,走了几步又停下来,转身对丈夫喊:“你和孩子走的时候,我送不了你们了,在外照顾好自己,年底争取回来!”

没有了丈夫的护送,刘细初一个人跌跌撞撞往前走,精疲力竭也不敢休息——天色渐晚,万一遇上野兽就麻烦了!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摔了多少跟头,她在越来越重的暮色中艰难前行,整个旷野只有她踩着杂草发出的沙沙声和加速的心跳声。

天完全黑透时,刘细初终于到达金沙湾,再往前就是城区了。

城区外有一处检查站,原则上过往行人都要被劝返。刘细初与工作人员软磨硬泡,讲加油站的工作性质,讲中国石油的保供服务宗旨,还骄傲地告诉对方,银泉加油站是这次疫情中的定点保供站。工作人员被她打动了,经过仔细测量她确实不发烧,于是挥手放行。

夜间的咸宁市区,空荡荡的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只有路灯伴着刘细初前行,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此时的银泉加油站里,黄进方刚刚协调好第二天的值班情况,挂了电话一抬头,却看到刘细初用手撑着腰站在她面前。

“那一刻,真想哭。”黄进方说,“无论如何也没想到,在这种情况下她居然还是回来了!”

在评价刘细初的时候,黄进方简短一句话用了3个特别:“执行力特别强,责任心特别强,特别会为别人着想。”在她的记忆里,刘细初在银泉加油站两年多时间,从来没让同事顶过岗,分给自己的工作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每次回老家还把公婆种的菜、养的鸡带到站里来给大家吃。

“咱文化不高,说不出啥道理,就知道,干工作就得尽职尽责。”刘细初在接受采访时说,“何况我们是政府指定的保供站,对社会来说多有意义呀!”

大年初五至今,刘细初一直坚守在加油一线,和同事们一起,在疫情肆虐的时候,为这座城市输送着不竭动力。

本报记者 徐远震 通讯员 岳斌 王美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