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看经济系列报道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看经济系列报道 参评项目 文字类
体裁 通讯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张超文、李佳鹏

孙韶华、班娟娟

编辑 王迎晖、方家喜、刘超
刊播单位 经济参考报 刊播日期 2020年1月20日至23日
刊播版面(名称和版次) 头版 作品字数(时长) 2036、1974、2222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经济形势如何、走势如何,备受国内外各界高度关注。117日,2019年中国经济年报正式出炉,中国经济规模加速迈向100万亿元的新台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与此同时,国际上唱衰质疑中国经济声音不绝于耳,在这一关键时点如何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看待中国经济形势,是做好经济工作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主流媒体有理有力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正面引导社会舆论的职责所在。《经济参考报》提早入手、精心策划并率先发声,从120日至23日连续四天在头版头条重磅推出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看经济系列报道:《不畏浮云遮望眼 望远要上更高层——客观看待中国经济形势》《踏遍青山回望 风景这边独好——全面看待中国经济形势》《千磨万击还坚劲 咬定发展不放松——辩证看待中国经济形势》《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积极看待中国经济形势》。

据统计,此组稿件共有近百家媒体采用。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新浪网、凤凰网、搜狐网等诸多主流网站在重点位置予以展示。传统媒体、微信、客户端等均有较多阅读量和转载量。其中,仅新华社客户端点击率超过200万。

此组报道引发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发挥了主流媒体龙头压阵作用,有助于拨开经济迷雾,提振发展信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该组报道获得2020年上半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报道以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遵循,正面回应了经济热点。精准把握时度效,站位高、数据实、逻辑强,有理有力有节地有效驳斥了社会上的舆论杂音、噪音,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彰显中国经济的潜力、韧性以及应对风险的深厚底气,在正面引导舆论方面起到了龙头压阵作用。

本组报道集思想性、专业性、新闻性于一体是宣传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一组佳作

 

 

签名:

 

2021年4月14日

中国新闻奖系列(连续、组合)报道作品完整目录

作品标题 “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看经济系列报道

单篇作品标题 体裁 字数/时长 刊播日期 刊播版面 备注
1 不畏浮云遮望眼 望远要上更高层

——客观看待中国经济形势

通讯 2036 2020年1月20日 头版 代表作
2 踏遍青山回望 风景这边独好

——全面看待中国经济形势

通讯 2232 2020年1月21日 头版
3 千磨万击还坚劲 咬定发展不放松

——辩证看待中国经济形势

通讯 1974 2020年1月22日 头版 代表作
4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积极看待中国经济形势

通讯 2222 2020年1月23日 头版 代表作

 

报道内容简介: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国经济形势如何、走势如何,备受国内外各界高度关注。1月17日,2019年中国经济年报正式出炉,经济规模迈向100万亿元的新台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但与此同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加上个别经济数据的短期波动引发了一些担忧,“中美经贸摩擦影响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舆论杂音、噪音不时出现。

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如何通过权威报道,发出及时准确、客观理性的声音,从而提振社会信心、推动经济发展十分关键。

《经济参考报》第一时间推出“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看经济系列报道,从客观、全面、辩证、积极四个维度,理性分析、点面结合、抽丝剥茧、立体解读,回答了中国经济怎么样,怎么办,前景怎么看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即时回应社会关切,有力回击了西方舆论唱衰和质疑中国经济的声音。

其中,《不畏浮云遮望眼 望远要上更高层——客观看待中国经济形势》一文,从经济“年报”着手,充分展现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基于“谁都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进一步指出,客观看待中国经济形势,就要既看成绩,也看困难。进而再提出,中国经济怎么看?总量代表现状,结构蕴藏未来。从结构剖析中解析中国经济增长密码、发掘经济增长潜能。

在《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积极看待中国经济形势》一文中,回答了中国经济为什么行的问题,揭示出中国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中国经济之所以行,来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来源于中国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韧性;来源于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巨大的内需潜力;来源于区域协调和城镇化蕴藏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来源于中国庞大的人才优势和不竭的创新动能。

在《不畏浮云遮望眼 望远要上更高层——客观看待中国经济形势》一文,用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多项宏观经济核心指标来充分论证,中国经济确实“稳”住了。在《千磨万击还坚劲 咬定发展不放松——辩证看待中国经济形势》一文中,进一步阐述“稳”与“进”的关系,不仅“六稳”取得明显成效,而且经济升级态势持续,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报道准确把握“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的内涵和外延,有理有据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传递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空间以及应对风险的深厚底气。此组报道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彰显了主流财经媒体高站位、思辨性和洞察力,在正面引导舆论方面起到了龙头压阵作用,有助于拨开经济迷雾,提振发展信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完)

 

“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看经济系列报道之一

不畏浮云遮望眼望远要上更高层 ——客观看待中国经济形势

990865亿元,标注中国经济总量新高度,成为大变局中不变的稳定力量。

在外有压力、内有挑战的形势下,2019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最新出炉的2019中国经济“年报”显示:中国经济规模正迈向100万亿元的新台阶,全年6.1%的GDP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在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位居第一。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万亿元,外贸出口逆势增长5%,连续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300万人以上……这一系列数据勾勒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展新图景。

这也为我们客观看待中国经济形势提供了新的坐标。清晰的统计数字彰显中国发展信心底气和光明前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放在历史的纵向坐标系观察,中国经济总量自1986年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2010年以突破41万亿元的体量超越日本开始连年稳居世界第二。70万亿元、80万亿元、90万亿元、接近100万亿元,近四年以每年增加约10万亿的规模连续跨越新台阶。

放在世界的横向坐标系观察,2019年中国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位,接近100万亿元的体量与2018年世界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第六位的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四个主要发达国家的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大体相当。如今,中国经济每年增量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发达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在总人口突破14亿的庞大基数上实现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中国7年来创造的就业岗位,已经超过了德国一个国家的人口总和。

这是实实在在的成绩,谁也不能否认的客观事实。

客观上分析,2019年,全球经济在深度调整中低迷徘徊,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经过不懈努力,我们顶住了压力,实现了经济平稳收官。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多项宏观经济核心指标充分显示,中国经济确实“稳”住了。

2019年,6.1%的经济增速,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实现了6%至6.5%的预期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高出年初提出的1100万人以上预期目标近20%。全国CPI指数同比上涨2.9%,符合3%左右的预期目标。尤其是外贸数据,不仅创下历史新高,更是逆势上扬:货物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4%。在全球跨境投资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全年有望超过1300亿美元,年末外汇储备达到31079亿美元。

在巨大的风险挑战和下行压力下,客观地说,这样的成绩单成色十足,彰显了中国经济具有打逆风球、走上坡路的能力,能够经受风险、承受压力,具有充足的韧性与活力。

英国智库莱加顿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在全球繁荣指数排行榜上一年上升25个位次至第57名,在健康和经济质量指标上表现强劲。

中国经济怎么看?总量代表现状,结构蕴藏未来。

如今,中国经济1个百分点的增量,相当于5年前的1.4倍,10年前的2.1倍,尤为珍贵的是,这是不以牺牲质量效益、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基础上的增长。

2019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2.6%……

更加依赖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驱动,更加依靠创新和劳动生产率提高驱动,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加坚实有力。

客观看待中国经济形势,就要既看成绩,也看困难。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仍面临更加复杂严峻的形势。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在世界经济波动特别是明显下行的背景下,在国内“三期叠加”宏观调控面临两难甚至多难的情况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坚定不移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经济砥砺前行。

总体看,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2019年四季度,尤其是11月、12月份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出现积极变化,释放出持续向好的信号。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与三季度持平且好于预期。从生产看,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比三季度加快1个百分点。从需求看,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8%,比三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从预期看,12月份制造业PMI为50.2%,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5%,持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动能加速成长,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从数据看形势,从形势看趋势。一个“稳”字概括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一个“好”字讲明中国经济的大趋势。

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已经触手可及、近在眼前,这个时点将会永远地镌刻在中国经济、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既标注过往的成就,也擎画新的起点。

客观分析中国经济形势,让我们更有底气、勇气和豪气。中国经济是一艘向着朝阳前行的巨轮,经受得起风浪,也有着光明前景。当前,我们已经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凝心聚力办好自己的事,必将铸就新的辉煌。

 “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看经济系列报道之三

千磨万击还坚劲咬定发展不放松 ——辩证看待中国经济形势

2019年,在风险挑战和下行压力下,中国经济“年报”成色十足——它向世人表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依然拥有足够的经济韧性和强大潜力。

正确研判中国经济,不能被短期指标的波动牵着鼻子走,不能被外界的杂音所干扰,需要在保持战略定力同时,辩证看待内外部形势。

世界经济持续疲软,国际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国内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而与此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化中蕴含机遇,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士气人心凝聚起磅礴之力。战胜风险挑战、把握历史机遇时不我待。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只有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才能确保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辩证看中国经济,要把握好“危”与“机”的关系。

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才能解决矛盾。

一方面,要客观分析研判“危”。要清醒认识到经济发展中面临一些风险,既有国际经济深度调整的影响,也有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挑战。同时也要以发展的眼光看,这是前进路上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不必过于担忧,更不用杞人忧天。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看,在经历高速增长阶段之后经济增速放缓是一个普遍现象。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速虽然比高速增长时低,但已经是在14亿人口、99万亿元的更大体量上的增长,同时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是增速最快的,仍然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另一方面,既要看到“危”也要看到“机”,“机”往往蕴藏在“危”中。当前,风险挑战客观存在,但也要看到大的趋势中蕴藏着机会,直面挑战、把握机遇,完全可以转危为机。

应该看到,在全球经济低迷徘徊的同时,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在国内传统产业“去产能”的同时,新动能正在蓬勃崛起,数字经济、互联网+等新经济业态快速发展。

不少国内企业在外部承压的同时,或是深挖内部转型潜力,或是开拓新的市场,寻找新的机会,实现华丽转身。去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能够在逆势中增长3.4%,就是非常了不起的成绩,也有力地印证了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化外部压力为内部动力。

——辩证看中国经济,要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

“稳”是基础,是基本盘,行稳才能致远。“进”是为了能持续、更长期的“稳”。稳中求进不是无所作为、机械求稳,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把握时机,积极进取。

我们将“六稳”作为2018年以来宏观调控一以贯之的重点,并把稳就业列在首位,就是缘于底线思维。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经济社会大局才能稳定。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让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证明,2019年“六稳”取得明显成效。

稳在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连续7年保持在1300万人以上;

稳在金融:2019年12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8.65万亿元,同比增长8.7%;

稳在外贸: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超过31万亿元,增长3.4%;

稳在外资:全年实际利用外资9415亿元,增长5.8%;

稳在投资: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超过55万亿元,增长5.4%;

稳在预期:2019年12月制造业PMI为50.2%,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5%,持续位于较高景气区间。

“进”则是更深一层的要求,重点在于深化改革开放和调整结构。

2019年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态势持续,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9%,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动力作用进一步巩固,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8%。

——辩证看中国经济,要把握好“供”和“需”的关系。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要做好宏观经济管理,既要重视供给侧,又要重视需求侧。近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改善供给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的治本之策。在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要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需求侧一端,强化民生导向,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切实增加有效投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贯穿于宏观调控全过程,“供”与“需”各有侧重,协同发力,就可以实现在更高水平上的供需平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持续用力”,还提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巩固、增强、提升、畅通的方针,以创新驱动和改革开放为两个轮子,全面提高经济整体竞争力,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中国经济不是一个小池塘,而是一片宽广的大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时时把握住这一点,我们就能保持定力、坚定信心。

辩证看待中国经济,就能使我们拨开迷雾,信心满怀,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推进转型升级,以“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定力应对风险挑战,咬定发展不放松,在埋头苦干中增长实力,在改革创新中挖掘潜能,在积极进取中开拓新局,中国经济航船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客观全面辩证积极”看经济系列报道之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积极看待中国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积极看待中国经济形势,对我们坚定信心,打赢三大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放眼全球,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回望国内,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困难客观存在。但当我们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就会发现我们有充足的有利条件克服困难,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

“积极”看待,既包含中国经济“行”的客观判断,又包含中国经济“一定行”的自信与底气。

——之所以行,来源于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创造的发展奇迹,充分证明和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只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能够实现当前和长远、个人和集体、公平和效率、政府和市场、自主和开放的统一,为生产力持续发展开辟前所未有的广阔道路。

不囿于经济的短期波动,不困于发展的一时得失,一张蓝图绘到底,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在更高程度和更大范围内彰显,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必将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之所以行,来源于中国雄厚的经济基础和经济韧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总量连续飞跃上新的台阶,经济基础不断增厚。2019年GDP近100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位。

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三大产业看,粮食总产量世界第一,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工业增加值超过30万亿元,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服务业不断成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升。

更为关键的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产业加速迈向中高端,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2019年,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达到53.9%,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6.6%,全年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约24%。

——之所以行,来源于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巨大的内需潜力。

我国拥有14亿人口,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市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内需特别是消费对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作用明显。

2019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9%,其中,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达57.8%。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为国内市场发展拓展空间。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健康、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增势良好,极具发展潜力。

同时,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10276美元,已经接近高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12375美元的门槛,但仍低于高收入国家4万多美元的平均水平,中国经济发展仍有很大增长空间。随着经济“蛋糕”的不断做大以及收入分配改革的不断推进,巨大的内需潜力势必会被唤醒激发。

——之所以行,来源于区域协调和城镇化蕴藏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依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潜力突出,发展空间巨大。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区域互补性强。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的稳步推进,既有利于生产要素的集聚,形成规模经济,也有利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形成梯度效应。

城乡融合发展的推进也将提供巨大的动力源。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左右,仍明显低于高收入经济体80%左右的水平。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以年均超过1%的增速快速提升,这也将持续释放巨大发展动能。

——之所以行,来源于中国庞大的人才优势和不竭的创新动能。

人才是第一资源。2019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达到8.96亿人,是世界上最大一支劳动力资源大军;就业人员7.75亿人,是世界上最大一支以勤劳著称的就业队伍;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才超过1.7亿人;近年来,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800万人,中国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这将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集众智、聚众力、汇众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2019年,每天新登记企业约2万家,瞪羚企业等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科技创新成果迸涌,不少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中国高铁、蛟龙号和大飞机等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发展速度,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让世界惊叹于中国的新锐力量。以中国率先开启的5G商用为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研究报告预计,2020年至2025年,仅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将达10.6万亿元。

这些巨大的独特优势相辅相成、交汇叠加,形成了极其强大的发展势能和蓬勃持久的发展动力。

在既有优势基础上,中国居安思危,向改革开放要动力,向创新创业要活力,刀刃向内不断进行自我革新。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中国1.2亿的市场主体发展活跃。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叠加简政,为企业注入更多发展动力。新一轮改革开放正在路上,新一轮创新发展加快蓄能,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巨大潜力必将释放。

风变稳掌舵、远行扬满帆。积极看待中国经济形势,为我们砥砺前行注入奋发的精神和昂扬的斗志。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坚定信心、谋定而后动,中国这艘经济巨轮将带领全国人民穿越风雨,书写更加令世界惊叹的经济奇迹,迎来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为壮丽的里程碑。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