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假新闻需防治情绪病毒
仔细分析疫情期间的假新闻,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以受众情绪为“杠杆”,通过触发情绪进行病毒式传播,从而实现眼球经济背景下的商业目的。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利用传播学规律的做法,往往十分有效。
以情绪为“杠杆”的可怕之处在于:与专业平衡的新闻报道相比,它们有时更容易激发受众转发、评论的冲动,从而扩大了假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正如媒体人周轶君所说:与平衡的声音相比,反而是越偏激的声音跑得越快,因为它会引起情绪,而社交媒体的本质,就是传播一种情绪。数据上的“好看”,也使“标题党”“假新闻”显得有利可图,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回顾历史,我们可能会失望地发现:假新闻就像是一种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它会随着技术和平台的变化而不断迭代,对它的治理似乎难以毕其功于一役。不过,尽管表现形式千变万化,假新闻对于受众心理和情绪的利用机制却并无大的差别。随着假新闻“骗术”更加复杂和隐蔽,要想更有效地与其斗智斗勇,就需要社会各方从其制造和传播机制入手,合力应对。
一方面,要进一步压实平台责任,灵活、及时地予以审核,建立事实核查和辟谣平台,减少虚假消息的误导。另一方面,也要依法严格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假新闻不因“制造成本”过低而泛滥。(任冠青)
上一篇: 筑牢法治防线 唤回春满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