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擦边球、剧本抄袭、场所安全隐患…… 剧本杀亟待全面监管
“我们店这几天都在细致筛查剧本内容,任何涉及黄暴等不健康内容的剧本全部下架,哪怕打一点擦边球都不行。虽然‘风’还没刮到北京,但整个行业都要更加自律以迎接监管。”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附近一家剧本杀店店主刘一童对消费日报记者如是说。近日,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了《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备案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首次将内容纳入备案管理,提出针对原创精品不足、不良内容频现、侵权盗版严重、场所安全隐患等问题,将进一步规范市场。
百亿级市场乱象丛生
《2021实体剧本杀消费洞察报告》显示,今年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50亿元,消费者规模或达941万。数据显示,2020年,线下剧本杀门店突破3万家,到2021年4月,数量已突破4.5万家。
作为近两年最火爆的线下娱乐活动,行业竞争也非常激烈。刘一童告诉记者,仅她的店所在的楼内,就有5家同类型门店,扩大到魏公村附近,仅她已知的就超过三十家门店。
行业野蛮扩张导致竞争加剧,其后果就是滋生了不少行业乱象。为了迎合年轻消费者追求“短、平、快”和感官刺激的要求,一些无良商家的剧本内容充满荒诞恐怖,有些甚至出现了封建迷信、黄色暴力甚至更为敏感的话题。还有不少缺乏资质的剧本杀店铺在居民楼和公寓里开店。
周末刚完成一场剧本杀的某高校大三学生张森告诉记者,他玩过一个剧本,虽然故事很好,但是在学历史的他看来错漏百出,甚至有歪曲历史之嫌。而有的剧本更侧重“刺激”的感觉,大打黄色暴力等擦边球。新华社就曾在《变味的“剧本杀”》中点名剧本杀,指出正能量的剧本杀对参与者释放精神压力、丰富想象力、加强人际沟通具有积极意义,但如果内容过于恐怖刺激,参与者又没有一定辨别能力,例如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反而会造成参与者现实和剧情的角色混淆,产生心理问题。
此外,现在市场上剧本抄袭现象也很严重。热门剧本《大漠孤烟》作者田世鹏告诉消费日报记者,剧作者一般分为签约作者和自由作者,创作出一个本后可以由发行公司或者工作室审稿、测试、修改、包装,直至发行满意后可以选择参加剧本杀展会,吸引店家购买。但在创作过程中,有的剧作者会抄袭其他剧本杀作品,有的会照搬照套小说、影视作品,导致原创作者的权益很难保障。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封伟表示,剧本杀行业在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存在原创精品不足、不良内容频现、侵权盗版严重、场所安全隐患等问题。
行业亟待全面监管
如今,剧本杀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面对行业乱象,社会各界对加强监管规范的呼声也越发强烈。记者注意到,今年3月,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沉浸式剧本娱乐专业委员会成立;10月,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印发《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风险指南(试行)》《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风险检查指引(试行)》;近日,除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了《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备案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外,广东省广州市也于11月18日召开室密逃脱类场所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监管职责意见紧急协调会议,会议上提出要充分吸取各单位意见,特别是针对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商务局的不同意见,尽快形成《广州市密室逃脱类场所行业领域安全监管职责分工》(第二次征求意见稿)。
10月29日,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也发出“坚守行业发展底线,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倡议,强调沉浸式娱乐行业要深刻认识内容安全、生产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要求沉浸式娱乐行业的广大经营者全面开展内容安全、生产安全自查、自管工作,不踩红线、培育向上向善的沉浸式娱乐文化。对于乱象整治,行业内正付诸行动。
“剧本杀虽然构建了一个个虚拟世界,但仍不是法外之地。”北京市京品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娟在接受消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剧本杀作为一种沉浸式角色扮演推理游戏,在年轻人中较为流行,目前在国内从业者较多,且素质良莠不齐,竞争激烈,有些行业从业者为了达到猎奇,惊艳的效果,在故事情节,场馆设置等方面开始向低俗、黄暴、阴暗的内容迈进。从剧本的内容来看,如果有相关犯罪情节则可能涉嫌传播犯罪方法罪、传播淫秽物品罪等犯罪。同时这类游戏在年轻人中流行,其自我分辨能力较低,长期沉浸其中,可能使人暴躁、极端从而引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情形严重者也可能引发各种暴力罪,从而走向犯罪道路。
对于行业如何良性发展,李娟也从法律的角度给出了建议,一是要加强对行业从业者素质的培养,使其做到自律自管;二是培养高质量的剧本创作者,从内容上杜绝涉黄、涉爆情节;三是学校、家庭要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教育,自觉抵制不健康游戏;四是行业协会等主管部门,自查自纠,打造绿色行业风气;五是执法部门要加大查处力度及惩戒力度,增设举报机制。
责任编辑:牛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