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追忆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历程|瑞金:共和国的红色摇篮

     江西省瑞金市被称为“红色故都”。红色,是这座城市的底色。行走在瑞金城里,踏访一处处革命旧址,追寻一个个建设故事,都能感受到革命老区浓浓的红色氛围和融入这座现代城市血脉里的红色基因。而说起“红色故都”的缘起,还要追溯到90年前,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诞生在这里。因此,瑞金又被称为“共和国摇篮”。
开基立业谱新篇
      瑞金地处江西省东南部,位于武夷山脉南段西麓、赣江东源贡水上游。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进军,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新局面,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形成了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其间,赣东北、湘鄂赣、东江、琼崖、湘鄂西、鄂豫皖、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先后创立,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隆重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

中央内务部市政管理局公章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草案》规定,苏维埃共和国市政建设工作由中央内务人民委员部(以下简称“中央内务部”)负责。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十六次常会通过的《内务部的暂行组织纲要》规定,中央内务部下设市政管理局、行政局等部门。其中,市政管理局“管理市政的建设事宜,如:马路、街道、电车、电灯、自来水及其他公用的市政企业的建设和管理”。行政局负责“街灯之设立监视和指导民警维持市面的治安,街道的清理”等。这部组织纲要,成为了事实上最早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三定”方案。

中央内务部行政局公章

      为了适应根据地建设不断变化的需要,中央内务部市政管理局和行政局的职能和实际工作也在变化中不断完善。中共瑞金市委党校副校长陈县平认为,市政管理局和行政局作为中央内务部的两个主要职能部门,一个重建设、一个重管理,二者相结合,形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城市建设工作的总体格局,而上述两个部门开展的有效工作,也为我党领导城市建设工作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

中央内务部公章

“毛主席为我开天窗”

民歌中提到的“天窗”

“有一个故事你听我讲,毛主席为我开天窗,开出了天窗明又亮,共产党,你就是我心中的红太阳。”伴随着这首在瑞金广为流传的民歌,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的讲解员讲述了一段感人的故事。

当时,全国苏维埃区域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苏区中央局的驻地,位于叶坪村谢家祠。一天,毛泽东看见房东谢大娘在房间里纳鞋,由于房间采光不好,谢大娘用线头穿了几次针眼都没有成功。为了帮助谢大娘解决困难,毛泽东带人将谢大娘住房的楼板撬开了一平方米大小的方孔,用木锯将楼板锯成栅栏状,再用铁钉固定,做成了一个平躺式的“窗口”,同时将房顶上泥瓦换成了玻璃瓦。修好后,屋子里一下明亮了许多。谢大娘感激地握住毛泽东的手,连连道谢。至今,这扇奇特的“窗户”还保留在谢大娘旧居的房内。

一扇窗,一束光,一片深情,一份初心。

现在,这扇窗不仅成了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内的一道风景,也成为人们探究当年苏区干群关系的独特“窗口”。而这仅仅是当年中央苏区开展城乡房屋改造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缩影。

1931年,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后,瑞金当地人口骤增了3万余人,生活用水开始出现短缺。为了解决用水难题,党和政府领导苏区军民在开展寻源打井活动的同时,修陂筑坝,建设引水工程。

东华陂位于瑞金叶坪境内,是毛泽东带领当地干部群众修建起来的陂坝,可储水约8万立方米,不仅解决了生活用水不足问题,还可灌溉农田约1.3万亩。水经过陂坝下的蓄水池沉淀后,流入清水池,清水池上装有竹筒,再利用更小的竹筒把水引到附近城镇和附近各村、各户,成为了苏区时期的“自来水”。这种水水质清澈、甘甜,被群众称为“幸福水”。

红军战士在沙洲坝村开采的饮水井

      为了彻底解决沙洲坝的用水问题,毛泽东带着区乡干部和红军战士,跋涉几十里去寻找水源,亲自勘定了章义坑、峨公坑、九节坑等几个水库坝址。同时,又从眼前着想,决定在村里打井。经过勘探,选好位置,井打好后,还专门铺上木炭和沙子作为过滤设施,保证水质可饮。解放后,沙洲坝村民在井台上竖起一块纪念碑,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两行大字。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支持革命斗争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按照合理规划、有效利用、改旧建新、疏通道路、完善设施、整治环境、维护治安、加快发展的市政建设方针,根据当时中央苏区和根据地的发展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建设活动。为了突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苏区政府决定大力规划和建设以圩场为代表的商品贸易场所。圩场的改造是苏区时期城镇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瑞金市委党史办副主任罗春花介绍说,当时的中央内务部市政局统一规划,并拆除了一些临街占道的建筑,打通了部分建筑的隔墙,让街面得以拓宽,使人流物流通行更加方便。同时,市政局还动员各地就地取材,兴建圩场棚子,力争突破经济封锁。经过改造和新建,瑞金和其他苏区的圩场获得了长足发展。瑞金的壬田圩原来街道又窄又乱,经过改造后成为了街宽不少于3米、长达40多米的大圩场,并由原来单一的油、米、豆行改建为拥有合作社、学校、供应站、医疗所等的小集镇。此外,瑞金还开辟了螺石、龙江、岭下等20多个圩场,不仅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社会发展,也改善了苏区军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

苏维埃中央政府还特别重视城市圩镇道路等市政设施建设。中央内务部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修筑道路桥梁的命令,对城镇道路的修筑提出了标准和实施办法。中央苏区大规模的修桥修路运动,极大地促进和改善了根据地城镇道路交通条件。此外,中央苏区在机关学校、工厂、医院、兵站、谷仓等方面也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为党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独具匠心的“六大建筑”
       在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中央苏区的建筑设计和建造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六大建筑”。1933年6月8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召开中央执行委员会第27次会议作出决议,定于当年12月11日在瑞金召开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作为准备工作,“六大建筑”的建设也被提上议事日程。会议决定在瑞金沙洲坝建造一座能够容纳2500人、供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使用的中央政府大礼堂;在叶坪建造红军烈士纪念塔、红军烈士纪念亭和红军检阅台;为纪念第三次反“围剿”时英勇牺牲的红三军军长黄公略、在第四次反“围剿”时英勇牺牲的红五军团副总指挥赵博生,于叶坪建造公略亭和博生堡。经过中央政府和筹备委员会反复研究和挑选,最后确定由梁柏台任“六大建筑”总指挥,钱壮飞为总设计。

“六大建筑”之中央政府大礼堂

       中央政府大礼堂主体建筑是八角楼,从空中俯瞰状如一顶红军八角帽,从地面到屋顶,分厅堂、楼座和屋顶三层。礼堂的中门门首壁上镶嵌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徽图案浮雕,下面分两行排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浮雕字,左右两侧上方为军旗图案浮雕。礼堂四周开辟了14道门,便于人员疏散、通风和采光。而且,从安全角度考虑,大礼堂完工后,在后侧修建了可容纳2000多人的防空洞。

“六大建筑”之红军烈士纪念塔

“六大建筑”之红军检阅台

“六大建筑”之红军烈士纪念亭

“六大建筑”之博生堡

“六大建筑”之公略亭

       其他五大建筑物均于1933年8月动工兴建,当年年底建成,五大纪念建筑均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红军烈士纪念塔外形如炮弹,塔座为五角星体,高13米,塔身上嵌有无数小石块,象征着无数革命先烈鲜血凝结而成,塔座四周分别镶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题词和建塔标志等十块碑刻;红军检阅台为二层土木结构建筑,在纪念塔和检阅台之间,用煤渣铺设了“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八个大字,如一条缎带把两座建筑连接起来;红军烈士纪念亭为等边五角形、攒尖顶;博生堡是为纪念赵博生烈士建造的,由青砖垒砌而成,呈四方形,堡顶垒有齿形,侧面有砖梯直通堡顶,门首上书朱德题词“博生堡”;公略亭是为纪念黄公略烈士建造的,为三角形,攒尖顶,中有三角体青石碑,刻有黄公略烈士传略。六大建筑的建成,为瑞金作为红色首都树立了良好形象,极大地鼓舞了苏区军民的革命热情,让人民群众真正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崭新面貌和远大理想。

“红色故都”别样红
       中央苏区时期的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在当时转化成支持中国革命伟大事业的强大动力,且为以后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解放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传承,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我国城乡建设工作的重要经验。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中,瑞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瑞金儿女也为中国革命付出了巨大牺牲。新中国成立后,英雄的瑞金人民继续发扬敢于拼搏、甘于奉献的精神,在住房和城乡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瑞金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更是取得了长足进步。“十三五”期间,瑞金城乡面貌深刻变化,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使用,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整体迁建即将完工,“一江三湾”建设扎实推进,新建改建扩建了一大批城乡学校和市政道路项目,开通了瑞金至南昌、北京等城市的高铁,瑞金机场正式开工建设。农村水泥路、动力电、广播电视、互联网实现“村村通”,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瑞金成功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文明城市,被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卫生城市,被列为全省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市),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成效明显。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率先在赣南革命老区实现脱贫摘帽。

按照《中共瑞金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未来瑞金城乡融合发展将实现新进展,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交通一体化基本实现,打造赣南东部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对赣南东部和赣闽边际区域的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龙头地位更加凸显,成为赣闽边际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乡人居环境达到全省一流水平。(摄影:冯子昂 胡春明  视频:刘绍兴  编辑:时泽)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