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讲好中国知识产权故事—— 新中国首件专利诞生记

4月初的早晨,伴着春日的小雨,年近80岁的胡国华来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7所(原航天工业部207所,下称207所)。这是他曾经工作的地方,也是他提交的新中国第一件发明专利申请的专利权人。因此,这里对于胡国华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36年前的春光,胡国华记忆犹新。1985年4月1日是中国专利法实施的第一天,作为航天工业部207所工程师的胡国华,当天在中国专利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前身)专利申请受理处提交了中国第一件发明专利申请,并在当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证书上的专利号为“85100001.0”。

“专利制度承认了知识的价值,也是对创新的激励,就像这春雨润物无声,孕育着发展的生机。”胡国华说。

从创新热情到首件专利

作为研究人员的胡国华最能感受到我国创新环境发生的变化。1966年,胡国华从上海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就来到207所从事技术研究工作。

“那时,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知识产权的概念,很多单位只要开介绍信就可以互相学习技术。虽然这样有助于技术的传播推广,但同时造成单位中论资排辈现象严重,有创造能力的人没有施展空间,长此以往就会阻碍我国科技创新的步伐。”胡国华说。

1985年3月29日,在中国专利局查阅资料时,胡国华得知中国将实施专利法并开始接收专利申请,就有了争取提交专利申请的念头。

1985年4月1日,提交中国第一件专利申请后,胡国华(右)接受采访。

 中国第一件专利申请授权书

  “和常写的学术论文不一样,我对写权利要求书、需要准备的材料一概不懂。恰巧当时中国专利局培训了第一批专利代理人,我们航天二院工作人员马文良就是其中之一,他成为我的专利代理人。”胡国华告诉记者。

在和马文良的讨论中,胡国华了解到,专利想要获得授权需要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我当时已有的很多创新成果都通过展览、学术论文等方式公开了,已不符合专利新颖性原则,因此,只能从最新的创新成果中入手。”胡国华说。一番考虑过后,他最终选定了当时正在研发的一种现代光学图像处理技术。

离我国正式开始受理专利申请还有3天,胡国华来到中国专利局。彼时,专利受理处前的小院里已经有不少人在此等候。胡国华随后回到所里,准备了一块牌子,写上了“申请专利在此排队,第一名航天二○七所”的字样,挂在专利申请处门口。就这样,他的身后就形成了一列队伍。

由于时间紧张,胡国华请家人、朋友帮忙在此排队,自己则和马文良一起准备专利申请材料。正式开始受理专利申请前一天,胡国华准备好了所有文件,他在中国专利局门口排了一晚的队。1985年4月1日早上8点前,马文良带着所有打印好的材料来到中国专利局前与胡国华汇合。这一天,胡国华第一个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

这件发明专利申请名称为“可变光学滤波实时假彩色显示装置”,在1985年12月获得授权。胡国华介绍,该装置能够实现实时显示按空间频率增强的假彩色图像,获取更多信息,从而可以用于分析卫星图片。

如今,这件专利早已过了保护期限,专利证书被收藏在国家革命历史博物馆,但胡国华依旧把它的影印件认真地保存起来。“这是对我创新工作的重要记录。”胡国华说。

2018年12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胡国华在会上向中外记者展示中国第一件专利申请授权书。

 从闷头研发到转化运用

“我亲历、见证了改革开放和专利制度的建立,深刻感受到科技人员被逐渐‘松绑’,创新成果运用的渠道更加畅通。”胡国华说。

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开端。随着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光学前沿技术研究的深入,原有的实验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科研所需,而从国外进口则会耗费国家紧缺的外汇。对光学研究十分热衷的胡国华决定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费设计一套现代光学实验装置。每天下班后,胡国华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投入实验装置的研究。仅一年,胡国华完成了“全息照相和光学信息处理实验系统”。彼时恰逢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下发文件,鼓励下属单位制造民品,胡国华遂把这套设备贡献给单位,成为所里的“1号民品”。但是他仍面临着需要实验场地与研究经费的难题。一名新华社记者获悉此事以后,通过新华社内参向上反映了这一情况。邓小平同志看到后,立即作出批示:“这样的好事,为什么没有得到国防科工委的注意和重视,所需不多,要求不高,是国防科工委内部应该可以解决的。”这让胡国华对创新成果的推广运用有了信心。

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跟踪采访胡国华,记录下30余年来他与知识产权的故事。

  在专利制度建立后,胡国华认为,应充分理解专利的实用性特征,让创新为民所用。1986年,胡国华向单位递交了外聘申请书,获得批准后停薪留职进入市场谋求发展。在此之后,胡国华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烟草专卖局设计了激光图像防伪标志、为医院设计了治疗近视眼的激光手术设备……寓研究于应用,胡国华在第一件专利申请之后的30余年里,又有10余件专利申请获得授权。

胡国华曾随家人迁居美国,但后来还是放弃了美国的绿卡回国继续创新。“我的研究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比什么都高兴。”胡国华说,他注册公司,为的是继续搞科研。

今年4月,胡国华回到207所与国家天文台太阳模拟器光学反射镜项目主持人、博士王静讨论设计方案。

  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胡国华也适应着创新和运用中的一些新的变化。因为不会使用电脑,他在纸上画好设计图纸,聘请年轻专业人员完成电脑制图;安装装置时,他一定要亲自在现场指导。胡国华设计的一套太阳模拟器发光装置,在我国多个单位得到运用。

“太空中的飞行物和碎片在太阳光照射后反射到地面上,可以看到无数不同图形。要了解他们在太阳光照射下所呈现图像的情况,为天文观测作参考,就可以运用这套设备进行实验。”胡国华介绍。这次他来到207所的目的也是和该所年轻的国家天文台太阳模拟器光学反射镜项目主持人、博士王静讨论设计方案。

“我见证了在专利制度建立后的30余年中,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专利事业的飞速发展,经济也得到高质量发展,我觉得生活在这个时代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胡国华如是说。( 摄影:王文扬 张子弘 蒋文杰 曾嘉 刘姝言)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