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新国货”铸就新力量

国货正在追着中国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向着“世界精品”迎头赶上,不仅成为国内消费者眼中的当红“炸子鸡”,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国货新力量。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蒋青云认为:“所谓新国货,就是对接了新的消费群体,代表了新兴的增长力量,国内经济大循环为国货品牌的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市场层次,反之,国货品牌的打造会成为‘大循环’重要的动力和源泉。”

不久前,国货潮也涌进了首届消博会。在海南国际会展中心,2万平方米的国内展区内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超过1200个品牌,他们将中国品牌带向了世界。

国货散发新活力

随着“90后”首次步入三十而立,整个电商消费重心逐渐转向“00后”“05后”,企业也跟随消费人群的变化不断创新。

据天猫数据获悉,过去一年中,“00后”国货消费增速最快,超过50%;在“95后”的化妆台上,已有六成是国货;“90后”人均国货消费已超10000元。

不仅如此,去年“双11”期间,天猫平台上有360个新品牌成为细分行业冠军,颠覆了原先赛道中的“大品牌”,而其中逾九成是国货品牌。国货正在成为“90后”“95后”“00后”消费者的首选。

蒋青云表示,所谓新国货,就是对接了新的消费群体,代表了新兴的增长力量。国内经济大循环为国货品牌的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市场层次,反之,国货品牌的打造会成为“大循环”重要的动力和源泉。

“1978年之前创建的国货品牌有很多至今成长良好;开启供给侧改革以来,新品牌逐年扩张。在此前后诞生的品牌通常有高颜值、高品质、高科技、高度注重安全的特征,其创始人多为‘80后’‘90后’,接受过国际化教育,使品牌一诞生就是国际时尚的领跑者。”阿里研究院新消费研究中心主任吕志彬表示。

在北京生活的段女士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她的眼中,不分老字号和新品牌,她认为品质是首要的,只有品质才能体现出产品的价值,光靠打情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结合时代进行创新。首先,商品只是符号化的记忆载体,人们愿意首选国货,却并不意味着愿意在质量上放松要求,即情怀不能以牺牲品质为代价,国产品牌还是要立足于在质量上超越洋品牌;其次,一些曾经的爆款商品,之所以慢慢淡出视线,多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当年红,是因为它是物质贫乏时代的唯一选择,且普通人还不舍得放开享用。

时尚潮流电商得物APP创始人杨冰分析认为,这种存在于商品背后的“价值感”格外为具有自主决策意识的年轻一代消费者所注重。而正因国潮品牌对此有着深刻洞察,近年来“新国货”在得物APP上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口碑也越来越好。

欧莱雅集团北亚总裁兼中国首席执行官费博瑞一直认为,中国有着非常好的本土品牌。并且,近几年很多年轻品牌在数字化方面做得非常好。在他看来,中国品牌的崛起,带来的不是品牌和品牌之间的竞争,而是大家一起共同努力扩大市场,为消费者带来高质量的产品、服务和体验。

创新也是一种升级

其实创新也是一种升级。当前,各国品牌都在抢占制造特别是智能制造的高地,国货品牌正在迎头赶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表示:“未来中国消费的核心竞争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服务质量和水平的竞争。”

记者了解到,光明乳业在“五五购物节”期间推出130余款新品,在其市场副总监林林看来,老字号实则分为“企业”和“品牌”两个概念:“我们在‘光明乳业’这一老字号上,会将一些进入生命衰退期的品牌淘汰,同时通过不断推出新品将另一些品牌‘焕新’。”

关系品牌事务所创始人李倩指出,当前,中国国货在品牌打造上是“老中青三代同时起跑”,新品牌具备了流量思维的优势,但在供应链上有很多功课要补,老品牌在供应链上锤炼了很久,但需要适应现在的流量打法打开自己的灵活性。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带来的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正在为诸多国货品牌打开创新空间。北京互娱影视总监付琳女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定期对大数据全方位的行业扫描,帮助更多国货企业进行互联网推广引流,及时为国货品牌赛道进行及时调整,精准投入,让企业与消费者直接对话。

天猫市场部总经理三啸指出,由于“土生土长”,国货品牌的组织和创新更为灵动。“很多国外品牌的创新链路很长,创新也不发生在中国,但国货品牌跟着年轻一代成长起来,其创新性和防御力都很强。”

“不断涌现的‘新国货’一方面源于中国强大供应链的红利,另一方面是近几年活跃的投资所致,但从‘网红’到‘品牌’,国货商品还需要满足有一定的定价权、有复购率和利润、有品类知名度和至少经过一个投资回报周期这几点。”李倩提醒。

蒋青云指出,当前,国货品牌为消费者带来了除商品功能性需求外更多的社会性、精神性、情感性体验,也强化了人们对国货的认知。“通过倡导中国品牌建设,可以让企业的价值增长来源不仅局限于有形资产投入,更可以通过品牌无形价值的创造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这也是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