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电视“套娃”收费“解套”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市场监管总局等有关单位召开会议,部署开展治理电视“套娃”收费乱象等工作。会议明确,聚焦“收费包多、收费主体多、收费不透明”等问题,开展试点工作和专项整治,力争今年年底前使电视“套娃”收费现象得到明显改观。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电视行业也逐渐步入数字化时代。人们在享受数字化各种便利的同时,也遭遇一些困扰和问题。其中,电视“套娃”收费是消费者吐槽比较集中的问题之一。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前不久发布的《智能电视相关问题消费调查报告》显示,85%的消费者表示在没有开通会员的情况下,仅可收看少量免费节目,且免费专区隐藏较深,需要多步骤操作才能发现;超过60%的消费者认为,在已经购买了智能电视的情况下,还要另外购买视频平台会员或智能电视会员才能观看,这一操作不合理。
事实上,即使用户愿意成为会员,摆在其面前的还有不同等级会员、不同细分领域会员的选择。比如电影会员、体育会员等,一层套一层,每层都会按不同标准收费。有人算过一笔账,用户如果想要在电视上观看所有节目,就要买下爱奇艺、优酷、芒果TV等平台拥有高清投屏权限的会员,加起来一年要花1600多元,这还不包括有线电视费、宽带费及付费电影等。
“套娃”收费的“套”还体现在收费主体多及收费不透明上。过去人们通过有线电视运营商观看电视节目,如今不仅有运营商,还有许多互联网平台提供电视服务。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套餐和收费规则,用户在选择时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各种费用和政策的纠结。而且,由于多个平台之间存在竞争,有些平台为了吸引用户,采取了低价甚至免费的手段,但在用户使用一段时间后往往会进行收费,这种变相收费让人难以接受。许多用户在购买电视套餐时,常常会被各种广告误导,不知道具体的收费标准和内容是否与广告所宣传的一致,也容易将多个平台或服务商搞混,不清楚自己支付的费用究竟对应哪些内容和服务。这种收费不透明不仅使得用户无法合理支配自己的消费,同时也增加了用户的经济负担和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可以说,消费者苦电视“套娃”收费久矣。今年初,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点名智能电视平台“套娃”收费问题,称其引发消费者不满。作为回应,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关于规范智能电视收费行为的倡议书》,倡议各大互联网电视集成运营机构规范服务收费,建立完善科学、公开、透明、诚信的收费公开制度,依法依规公开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杜绝“套娃”收费、“套路”收费,畅通投诉、咨询和纠纷解决渠道,优化用户体验。
然而半年过去了,行业现状并未得到明显改善。原因并不难找:相关方不愿意放弃其中所涉及的利益。互联网增值服务为电视行业带来“钱景”,智能电视相关企业尝到会员制的甜头后,只会不断扩大使用范围,甚至开发出更多的收费类项目,想出更多新招来创收,而让他们主动放弃可以轻易到手的利益,并不现实。
显然,要根治“套娃”收费乱象,还需施加外力,加强监管。此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曾提出“解套”思路,即智能电视由牌照方负责用户账号管理,所有智能电视在用户付费前需要绑定集成平台账号,牌照方会全面接管终端厂商自建的内容管理系统,并统一进行内容的分配与授权。也就是说,以后智能电视只是一个硬件,不再提供内容,而内容将由第三方内容机构提供,这样牌照方、智能电视厂商、内容提供方“三权分立”,收费乱象或可得到有效遏制。
在此基础上,还要制定有关电视会员收费、操作模式的标准规范,引导企业、平台整合会员收费环节,探索打包式收费,做到会员收费透明、公开、诚信。同时,列出会员收费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划清法律红线,明确企业越界的法律责任以及监管部门的干预措施。监管部门加大对虚假宣传、不明码标价、误导收费等问题的打击力度,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收费环境清净了,消费者才能获得更好的电视观看体验。
责任编辑: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