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重庆巴南纵深推进“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 执法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

执法人员通过“互联网+执法”系统开展检查工作

■本报记者 左希斌

“执法记录仪、平板电脑和便携式打印机,现在是我们执法检查必带的‘三宝’。”日前,重庆市巴南区花溪街道应急办主任唐世勇和同事到辖区某机械加工企业进行现场检查。他们胸前别着执法记录仪,手持平板电脑,点击登录进入“互联网+执法”系统,对照事先制定的现场检查方案,对设备设施进行逐项检查。

检查结束后,唐世勇从执法工具包中取出便携式打印机,现场通过“互联网+执法”应用程序将加盖了电子印章的《现场检查记录》和《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打印出来,让企业负责人当场签字确认。

“以前,单是出具相关执法文书就够我们忙一两个小时,现在不到十分钟就处理好了。”唐世勇说。

去年以来,巴南区应急管理局在全区范围内纵深推进“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推动了该区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从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引得基层安全监管执法人员纷纷点赞。

系统培训下功夫  执法行动新老配

巴南区应急管理局政治处主任王勇告诉记者,巴南区应急管理局将推广使用“互联网+执法”系统作为推进智慧应急的重要抓手,从2021年开始推进“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

据介绍,巴南区应急管理局建立了由主要领导总牵头、班子成员分片包干、业务科室带头干的“互联网+执法”系统推广应用工作机制,明确由该局政策法规科负责“互联网+执法”系统对接、协调、管理等日常工作,狠抓系统应用。

巴南区应急管理局更新完善了辖区工贸、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行业检查清单,明确了重点检查项和必查项;建立了全区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库和安全生产企业库,共归集入库执法人员123名、归集入库监管企业1218家,实现了执法人员和企业台账100%录入。

“同时,我们在‘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培训上下足‘绣花功夫’,切实做到全区安全生产执法人员全员精准分级分类培训。”巴南区应急管理局政策法规科科长龙俊霖告诉记者。

据唐世勇回忆,自2021年以来,他先后参加市、区组织的“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培训至少三次。按照要求,各镇街应急办、执法业务科室还落实了一名年轻干部,负责联络、学习、推广系统的各项功能。

据介绍,该区专门建立了全区应急管理“互联网+执法”的微信工作群,由各科室业务骨干组成技术服务队面向各镇街执法人员解答交流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在此基础上,巴南区应急管理局创新工作方法,按照执法方式“以新带老”、执法原则“以老带新”的思路,确定了一名熟悉电脑的年轻干部和一名富有经验执法的老干部结为搭档。

“老干部往往对新技术新应用有些抵触情绪,而年轻干部在现场执法检查上缺少经验,用‘新老’搭档的形式,有效解决了‘互联网+执法’系统推广应用过程中的难题。”巴南区应急管理局工矿科行政执法人员梅东说。

唐世勇告诉记者,目前该应急办已有3名执法人员能够熟练操作、应用“互联网+执法”系统,确保每次执法检查都能“上网”。

随身带着“字典”  再也不用“翻本本”

2022年1月开始,巴南区应急管理行政执法工作全面进入“互联网+执法”实战模式。

登录“互联网+执法”系统,选择执法对象、内容、人员等信息,系统就会自动生成现场检查方案,执法人员对照方案逐项检查,并将检查情况逐一录入系统,点提交后,需要的现场检查记录、责令限期整改指令书等执法文书便会自动生成。唐世勇边向记者展示“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操作方法,边忍不住感叹,“这对我们一线执法人员来说,就像在操作‘傻瓜相机’一样,太方便了!”

唐世勇先后从事过计生、综治、城管等基层行政执法工作,去年他调入应急办后,就开始接触“互联网+执法”系统。据他介绍,以前从事执法检查工作时,因为没有办法现场出具执法文书,执法效果或多或少打了折扣。

如今,“互联网+执法”系统内置法律法规、安全标准、部门规章等数据库。“执法人员外出执法检查就像带了本‘字典’,在检查过程中,通过与检查事项具体内容一一对应,不仅可以随时查阅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还可以使用智能辅助工具,对检查的设备进行识别,辅助查找问题隐患。”龙俊霖说。

过去执法全靠人工记录,无论是保存还是查找,都让唐世勇头疼不已,“现在所有的执法记录都保存在系统里,方便我们随时查找。”唐世勇说,特别是整改复查时,不用再“翻本本”,系统会用“绿、黄、红”三色提醒。

对于“翻本本”,梅东过去也极为头痛。以前有一些被执法人拒不执行的案例,执法人员要去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需要反复补资料。如今,通过“互联网+执法”将电子文书等资料一键上传,就解决了。

在唐世勇看来,“互联网+执法”系统的应用,也让基层执法检查更有震慑力。

据了解,巴南区应急管理局为保障“互联网+执法”系统应用推广,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装备配备工作的通知》,对全区23个镇街配备了安全帽、平板电脑、便携式打印机、执法记录仪等执法装备。

“每次检查,企业一看到我们带了这么多‘高科技’装备,立马重视起来,对于现场发现的隐患问题,也能够认真对待。”唐世勇说。

执法效率大大提升,执法行为也更加规范。自全面应用“互联网+执法”系统以来,巴南区应急管理行政执法实现了行政诉讼为“零”。

执法数据传“云端”  杜绝关系案、人情案

“以前在乡镇执法检查,还没回到办公室,求情电话就打来了。”梅东告诉记者,自从应用了“互联网+执法”系统,执法检查数据实时上传“云端”,避免了干扰执法行为,“杜绝了关系案、人情案”。

龙俊霖告诉记者,在应用“互联网+执法”之前,全区各部门、镇街执法检查数据不够精准真实,全区应急管理行政执法情况缺少整体概览,现在他只需要动动手指,就能在手机上查看全区基层执法检查数据情况。

“目前执法检查了单位1367家次,本周新增检查单位16家次、今日新增检查单位2家次,全区检查覆盖率66%。”龙俊霖向记者展示着他手机上“互联网+执法”系统数据页面,“现在全区基层执法检查数据池已初具规模,我们以这些数据为基础,做好分析研究,以此为全区安全监管工作提供参考和辅助,推动全区应急管理战线上的执法人员形成良性的‘赛马比拼’效应,真正实现以数字化赋能应急管理工作。”龙俊霖说。

龙俊霖说,从数据比对中,他和同事可以在“面”上分析该区阶段时间内执法量在全市的大致水平;在“线”上可以分析出该区各行业领域执法的占比情况;在“点”上分析出人均执法检查次数、执法参与率、立案查处率等单项指标情况。

“这些数据可以更好地反映我们的履职情况。”唐世勇说,他建议该系统进一步“升级”,“现在可以现场出具执法文书,如果能够现场出具执法处罚缴纳的二维码就更好了,被执法人当场扫码支付罚款,能够有效避免被执法人事后不认账的情况。”唐世勇说。

责任编辑:甘霖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