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山海间,绘就水利新图景

从武夷山到平潭岛,从宁德到厦门,福建这个生态省建设的领军者,越来越展现出山水经济带来的幸福面貌,越来越展现出水网建设送来的蓬勃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福建发展作出重要指示。2014年11月,总书记到福建考察指出,要使福建天更蓝、水更绿、山更青、环境更美;2021年3月,总书记到福建调研,鼓励大家接续努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福建的骄傲。

牢记嘱托,勇毅前行。福建水利人赓续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闽治水理念和成功实践,落实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举措,水利改革发展取得创造性突破。

水利投资实现3年一跨越,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跻身联合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实现公益性小型水库专业化管护县域全覆盖,全域推进城乡供水融合发展……十年间,福建“五江一溪”上洋溢着生机勃勃的发展图景,阡陌沃野上涌动着水利改革发展的强劲脉动。

“十年来,福建办成了许多事关战略全局、事关民生福祉的水利大事,水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福建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刘琳在2023年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掷地有声,“2023年,福建计划新开工重大项目200个以上,确保完成投资570亿元,力争达到600亿元。”

水润八闽起新景。福建以创新为底色,不断引领水利改革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征程上铿锵向前。

推进成型福建大水网

——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基本匹配

对福建而言,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是优化全省水资源战略格局的迫切需要,也是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跨越平潭海峡大桥,就能通往福建省最大的海岛——平潭岛。与我国台湾岛隔海相望的平潭综合实验区坐落在这里,是大陆距离台湾最近的地方。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的“一岛两窗三区”战略定位,平潭综合实验区承担着建设“国际旅游岛,闽台合作窗口、对外开放窗口,新兴产业区、高端服务区、宜居生活区”的重要使命。然而,这座承载着无限梦想的海岛却面临淡水资源紧缺的困境。

随着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以下简称“一闸三线”)的实施,平潭及闽江口南岸城市用水紧张的状况将彻底解决。

“一闸三线”是福建“战线”最长的水利民生工程。“目前平潭段主体工程已完工,具备通水条件,待福清东张水库至平潭段的陆地输水管道建成后,平潭岛内就可以通水了。”平潭水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苏说,“通水后,平潭的日供水能力将从7万吨提升到70万吨。”

2022年7月27日,“一闸三线”工程正式通水长乐、闽侯,进入冲刺决胜阶段。在可预见的未来,闽江之水将跨越山海,为“海上孤悬”的平潭送去发展之水,为实验区的开发开放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从平潭着眼全省,自2012年福建出台实施《福建大水网规划》以来,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古雷区域引水工程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建成投用;罗源霍口水库、泉州白濑水库等一批关系区域发展的骨干引调水项目加速推进,全省人均蓄水量增至299立方米,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基本匹配。

一张蓝图绘到底,福建大水网的基本架构逐渐清晰:既要着眼长远、谋划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布局,又要立足当下、推进城乡供水融合发展,加快补齐防洪抗旱保供工程短板。

福建水利人深知水对老百姓的重要意义,早在2018年,就在全国率先试点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多年来,福建开工规模化水厂69个,建设供水管网5840公里,并实施一批抗旱保供工程,确保群众在旱期用水无虞。2021年,面对金门最严重干旱,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日供水量提高到1.9万吨,多年向金门累计输送优质原水2532万吨,两岸同胞因水紧紧相连。

省级水网“纲、目、结”统筹推进,单水源保障迈向大水网支撑。随着福建现代化水网格局的全面铺展,全省水利投资也趁着水利建设的东风迎来了连年的跨越性增长。

十年来,福建累计完成水利投资3427亿元,水利投资从2012年的超20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超500亿元,平均年增速13.4%。振奋人心的数据,记录了福建水利建设的历史性突破,更彰显了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增强发展后劲的水利担当。

强化流域统筹治理

——涌现“水够、水好、水美、水富”新景象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行走在穿城而过的木兰溪河畔,绿树成荫、百花争艳,水面上倒映着附近居民锻炼的身影。

木兰溪又变样了!从曾经的水患之河到如今清波安澜、润泽莆田的幸福之河,木兰溪一直是福建乃至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水利部门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治水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沿河休闲慢行网络,将木兰溪的生态发展变成广大市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福祉。

老典型的新变化,不止发生在木兰溪。十年间,福建各地水利部门不断创新流域治理理念,八闽大地上涌现出越来越多“水够、水好、水美、水富”的新景象。

在厦门,筼筜湖经过大规模综合整治,不仅彻底消除了黑臭水体,还吸引了成群白鹭回归,“城市会客厅”的招牌愈加闪亮;在宁德,水环境保护的步伐随着经济发展提速不断加快,通过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了一批具有闽东独特韵味的美丽河湖;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从“规模化”步入“精细化”,实现了由“治”到“防”的转变、由“量”到“质”的提升、由“绿”到“优”的深化……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创新实践地,福建不断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的治水理念和实践经验,以深化落实河湖长制为抓手,全力建设造福人民的绿水青山。

思路清则方向明。福建通过党政双河长牵头整合涉水资金集中发力,以县域为单元实施综合治水试验,以流域为载体组织上下游系统治理,逐步形成一张高效协同的治水工作网络,交出了一份硕果累累的“成绩单”——

福建成为全国唯一连续5年获得国家正向激励的省份;河湖长制责任落实等39项改革举措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推广清单;连续3次在中组部举办的全国河湖长培训班上授课;木兰溪、九龙江西溪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幸福河湖促进会在全国率先成立,搭建起全社会共建共享幸福河湖的平台……

2022年,福建河湖再展新颜:1—11月,全省主要流域、小流域Ⅰ~Ⅲ类水质比例分别为98.7%、96%,同比分别上升1.4、2个百分点。

2020年深秋,野生动物拍摄爱好者郭翔在长汀县河田镇的一处田埂边,拍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一只正在觅食的彩鹮。

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多年来,长汀县总结出山地植被恢复、茶果园生态治理等多种治理模式,探索出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之路。

从赤岭荒山到绿满山野,从困苦不堪到脱贫致富,“长汀经验”的推广是福建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强化流域治理的真实写照。

“未来五年,我们将继续提升河湖生态环境质量,打造河流生态走廊,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坚持全域统筹、社会协同,打造人水和谐、清新自然的生态保障体系。”刘琳说。

可以预见,以流域统筹治理为抓手,一张全域高品质生态水系网在福建呼之欲出。

创新突破治水理念

——为全国水利改革发展提供福建智慧

回眸十年,创新始终是贯穿福建水利事业改革发展的“主线”。

从在全国率先开展河湖健康评价,到大力推广“节水贷”,打造丰水地区的节水特色,再到创新水利建设项目“1+N”审批方式,优化技术评审流程,创新成为福建引领水利改革发展的第一动力。

坚持创新,理念升级。“十四五”开局之年,对照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推进的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目标要求,福建创新提出“一河一网一平台”水利发展布局。

“‘一河一网一平台’通过持续打造福建幸福河,做到‘水患得到治理、河湖健康美丽’;接续建设福建大水网,做到‘百姓喝好水、生产不缺水’;整合搭建福建水平台,做到对内全行业‘一屏管水’、对外全社会‘一屏看水’。”刘琳解释,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应用,这一思路已经被写入福建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福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关键之举。

治水理念的创新还体现在坚持科技驱动为水利现代化赋能上。

2022年8月,泉州“水务大脑”二期项目进入实施阶段。系统将智能化技术平台和场景化水务应用融为一体,成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覆盖、全周期智能化管理、全产业链资产高效运营,为水务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参考。

这是福建水利贯彻落实水利部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部署的生动注脚,也是按照“一河一网一平台”理念,整合搭建福建水平台的积极探索。

福建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线上、线下同步发力,以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搭建信息共享、管理高效、服务优质的水平台。

“线上,我们将推进数字水利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整合优化现有17个业务系统,对外建设宣传展示、服务公众的便民窗口,对内建设指挥决策、调度监管的辅助平台。”刘琳说,“线下建设福建省水土保持科教园,打造水网规划、数字水利、防洪减灾的演示窗口。”

在美丽的鼓岭脚下,紧邻福州市东三环的福建水土保持科教园正在加紧建设。不久的将来,这座展示“长汀经验”,浓缩全省水利成就,集科研试验、合作交流、水情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教园将拔地而起,成为展示福建水利面貌的新地标。

2023年,创新驱动将继续成为福建谋划全年水利工作的关键词。“我们将加大投入,接续建强数字平台。同时,打造‘天然河流’‘物模河流’‘数字河流’等具有福建特色的‘三条河流’,确保数字孪生流域在福建率先落地见效。”刘琳坚定地说。

放眼八闽山川湖泊,欣欣向荣;启航新程波澜壮阔,号角激昂。站在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历史起点,福建水利将接续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谱写与高质量发展相得益彰的治水新篇章。

责任编辑:甘霖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