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犹喜山河美 已惊世界殊

清早六点,晨光熹微,湖北省宜昌市黄牛岩村孙家台子,云雾缭绕。穿过一片茂密树林,豁然闪出一片天地,极目远眺,三峡大坝岿然矗立在平静的江水上,与起伏的山峦和秭归县城浑然一体,高峡平湖,壮阔惊艳。

定睛细看,五级船闸、升船机、右岸电站厂房、泄洪坝段、左岸电站厂房等依次排开。坝顶之上高50米重达数百吨的维修塔倒像是小红花点缀其上,大坝上游不远处的秭归县城,几十层的楼房还不及大坝一半的高度。如此一比,三峡大坝更是雄伟、震撼,令人惊叹。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大坝被称为“世界第一坝”。黄牛岩村的孙家台子是拍摄三峡大坝全景最好的地点之一,每年都有大批摄影爱好者来此一览三峡工程全貌,切实感受这一“大国重器”的磅礴气势。

踏上三峡大坝,近距离感受三峡工程的雄伟,奔腾的长江上,笔直的坝面、宏伟的船闸、巨大的电站,让人心潮澎湃。

时值中午,烈日当头,大坝上几个工人正对设备进行日常检修。

三峡工程是长江流域保护与治理的关键性骨干工程,以三峡水库为核心的水库群,不仅在防洪时期通过拦洪削峰错峰,有力保障长江流域中下游防洪安全,也在兴利方面通过蓄丰补枯,充分发挥供水、生态、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

今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高温少雨,来水偏枯,江湖水位持续走低,长江流域发生严重干旱。长江中下游中稻、晚稻等农作物灌溉用水告急!

面对严峻旱情,8月16日,水利部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调度长江上游水库群、洞庭湖水系水库群、鄱阳湖水系水库群,为下游累计补水35.7亿立方米,有效保障了流域抗旱供水、夏粮丰收和迎峰度夏电力供应安全。9月12日起,水利部再次启动“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重点保障长江中下游和两湖地区中稻、晚稻等秋粮作物灌溉用水需求。

治水兴邦,泽被人民。自建成以来,三峡工程成功防御了长江流域多次较大洪水,其中2020年入库流量曾一度高达7.5万立方米每秒,是三峡建成以来最大流量洪水。三峡电站年发电量也已超千亿千瓦时,工程在防汛抗旱、发电、通航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综合效益,有力验证了“国之重器”的硬核实力。

“这里便是三峡船闸,是目前世界上连续级数最多的内河船闸,长1 621米,双线连续五级,平时一线船闸过上行船舶,另一线过下行船舶。”三峡集团流域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李伟雄指着位于闸首的船闸闸门介绍,“这个闸门高38.5米、宽20.2米、厚3米、重900吨,一扇门的面积接近两个篮球场地,一线船闸12扇人字门的面积加起来比一个足球场还要大。”

长江航运是沟通我国西南、华中、华东及东南沿海地区的交通大动脉,是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三峡枢纽工程地处长江干线承东启西的重要区位,是贯通长江“黄金水道”物流的重要通道,确保通航是三峡工程的重要功能之一,每年大量物资和产品通过三峡枢纽,在中、东、西部地区之间流通。

2021年,三峡船闸货运量达1.462亿吨,为历史最高,是三峡蓄水前该河段年最高货运量1 800万吨的8倍。据统计,从2003年6月18日船闸通航至2022年8月,三峡船闸累计过闸货运量近18亿吨。

三峡的辉煌,在三峡工程博物馆里得到集中呈现。一幅幅极具冲击力的图片、一叠叠珍贵的历史资料、一段段记录三峡工程建设过程和效益发挥的影像画面,让人真切感受到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

从提出在三峡江段筑坝治水的设想,到三峡工程开工建设,一代代水利人孜孜不倦、奉献担当,铸就了三峡水利枢纽这一世纪工程,树起了一块世界治水史上的丰碑。如今,这一世界最大的水利水电工程综合效益全面发挥,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防洪方面,2003年至2021年,三峡工程累计拦洪运用66次,拦洪总量2088亿立方米,极大减轻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发电方面,截至2022年8月底,三峡电站(含电源电站)累计发电15634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4.8亿吨,减排二氧化碳12.5亿吨,是名副其实的“绿色引擎”。航运方面,三峡工程蓄水后,极大促进了长江航运的快速发展,结束了自古江川不夜航的历史,单位运输成本下降13。水资源利用方面,截至2022年6月,三峡水库累计为下游补水2515天,补水总量约3332亿立方米,改善了中下游地区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条件。

时光流逝,时代变迁。红色记忆承载着三峡精彩的过去,绿色生态则昭示着三峡蓬勃的未来。

在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185平台科研示范区,一株从巴东淹没区抢救回来的楠木树枝繁叶茂,这是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三峡工程时亲手种下的。那时,总书记与负责长江珍稀植物保护的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黄桂云亲切握手,称赞说:“你们做的事非常有意义。”

珍稀濒危物种的拯救保护,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课题,也是三峡“绿色未来”的重要一环。

走进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荷叶铁线蕨、红豆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疏花水柏枝、丰都车前等珍稀植物,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生机勃勃。

据黄桂云介绍,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一直坚持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工作,致力于将三峡坝区打造成国内较大、种类较多的长江流域珍稀植物园。科研人员坚持遵循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生态环境和植被类型相似的原则,将引种植物分别定植于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园、温室大棚及各专类园,由专人管护。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目前,长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已成功收集和保存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共计1300余种约2.9万余株,人工繁育成功的有100多种。其中,1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计1.6万余株,已成功回归野外,扩充其种群数量,有效促进野外回归苗木自然繁衍生息。

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长江大保护工作重要内容。中华鲟研究所,是我国首个因大型水利工程兴建而设立的珍稀鱼类科研机构。

走进研究所的养殖车间,不同年龄、不同大小的“子二代”中华鲟在一个个圆形养殖池中自在游憩。

“中华鲟曾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距今至少已有1.4亿年,是现存最古老的鱼类之一。它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评价因素,与其它生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评价生态网是否健全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所长杨元金介绍。

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归为极危物种。人工繁育中华鲟,就是让它们回到长江,补充野外中华鲟的数量。

近年来,随着养殖和繁育技术不断提升,中华鲟研究所高效实施放流活动,同步放流包含幼鱼、亚成体、成鱼等各年龄梯队中华鲟,对中华鲟自然种群形成精准科学补充。同时,逐步扩大中华鲟放流规模,2022年放流25万尾,对中华鲟自然种群形成持续补充。

“可喜的是,通过声呐调查评估,发现放流的中华鲟入海比例达70%,说明绝大多数放流中华鲟能顺利从长江宜昌段回到大海。”杨元金欣喜地说。

犹喜山河美,已惊世界殊。高峡平湖,是拦洪错峰、保障长江中下游安澜无虞的防洪之湖,是蓄水发电、承担调峰的清洁能源之湖,是助力经济发展、农业丰收的资源之湖,是大吨位通行、高速度直航的“黄金水道”之湖,是润物无声、保障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之湖,也是标志盛世治水、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文旅之湖……

巍巍三峡、固守江川,河山静好、万物蓬勃。

责任编辑:甘霖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