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为企纾困解难 护航安全发展——安徽合肥市应急管理局创新党建思路、激发工作活力工作侧记

日前,安徽省合肥市应急管理局机关第三党支部与中共合肥燃气集团有限公司管网运维公司总支部开展结对共建。现场,双方开展了以“增强安全意识、确保用气安全”为主题的第一次共建主题党日活动。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应急管理局组织党员深入矿山企业开展隐患排查。

这是该局结合当前城镇燃气安全整治工作实际,推动党建工作合作发展、提升党建工作质量的一个场景。近年来,该局坚持党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扎实做好安全监管执法、优化营商环境为企服务、安全宣传“五进”等工作,统筹安全和发展,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

做实做细工作 为企业纾困解难

此次结对共建对深入推进城镇燃气安全整治“百日行动”具有重要意义,该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刘玉冰表示,双方要以结对共建为平台,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增强沟通、加强联系,实现相互融合、共同提高,以党建工作带动应急工作。

勇于担当、苦干实干,该局党员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当前,党员要坚定信仰、勇于担当、奉献理想,要从革命先辈和优秀党员的光辉事迹中砥砺奋斗意志,同心同德、苦干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书记讲党课”活动上,该局这样要求全体党员。

自今年7月20日起,合肥市组织开展安全生产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百日行动”,全力防范和有效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为了推动“百日行动”顺利进行,该局成立6个包联督导组,压实责任。

该局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局机关第三党支部书记何金龙是第三包联督导组的成员。对于当前的执法检查工作,他有了新的感受。他说:“现在突出‘说理式执法’和‘柔性执法’,加强普法宣传,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为进一步推深、做实优化营商环境为企服务联系包保工作,该局建立了“为企服务”惠企政策常态化推送机制,通过创建联系包保企业微信群,畅通包保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沟通渠道,定期推送各类惠企政策,加强与企业常态化联系,第一时间收集企业诉求,积极上报协调、为企业纾困解难。该局还出台了《安全生产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明确了14种可免于行政处罚的情形及适用条件。同时,该局积极办理全市为企业服务平台转办的企业留言,截至目前,已办结企业留言8次,各企业联系人均表示满意。

不久前,该局主要负责人带队参加安徽省应急管理厅组织开展的“接热线、办实事”12345热线接听活动。活动现场,该局主要负责人接听群众来电,记录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关切。细致、耐心回应,得到了来电群众的肯定。

近日,该局接到群众反映,经开区长岗百货市场、瑶海区枫尚花园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公共区域被占等问题。接报后,该局立即组织党员突击队队员前往现场核查,要求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对封堵安全通道等违法行为严格执法,立即消除隐患。

密切联系群众 安全宣传深入人心

在合肥市应急管理局党建工作责任清单里,有这样一条:“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诉求,维护群众的权利和利益,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

下沉一线,密切联系群众,就要走到群众中去。近年来,该局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广泛开展安全宣传“五进”,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安全宣传“五进”两年攻坚行动开展以来,合肥市累计开展安全宣传“五进”活动1.92万场,覆盖宣传受众240.94万人次。

该局加强“合肥应急”政务微信、微博建设,开设“每日一学”专栏,集中推出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专题学习内容。目前,上述平台全年推送各类图文信息1126条,阅读量突破242万次。

为打造群众身边的安全宣传阵地,合肥市安委办创新推动社区、住宅小区“安全角”建设。该局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安全应急宣传基地建设情况纳入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内容。截至目前,合肥市已建成安全主题公园(广场)48个、文化长廊75个、科普馆48个、警示教育基地13个、社区及住宅小区“安全角”182个。

“班组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前沿阵地和第一道防线,班组长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着核心的指挥作用,对班组长开展宣教,有利于加强企业一线现场的安全管理和基础建设,意义重大。”合肥市肥西县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何贤斌说。

在安全宣传“进企业”方面,该局与合肥市安全生产协会联合举办了“合肥市万名班组长班组安全管理”宣讲活动。活动首站来到肥西县,共2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

该局宣教中心副主任赵阳是局机关第三党支部的一员,曾多次参与安全宣传“五进”工作。他介绍,在每年“5·12”全国防灾减灾日、“6·16”全国安全宣传咨询日、“10·13”国际减灾日等应急科普重要宣传时间节点,组织党员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传进社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党支部的一项特色活动。

他说:“做好安全宣传志愿服务是我们应急战线党员的应尽之责。我们要通过深入开展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增强广大市民的安全素质和风险防范、应急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

责任编辑:甘霖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