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有了淠史杭,种粮心不慌——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硬核”抗旱保秋收

安徽省淠史杭灌区是全国水稻主产区。8月20日,灌区内的水稻正值扬花抽穗期,还需浇最后一次水,浇足水,才能保证金秋的好收成。

“一碗水,一碗稻。今年收成好不好,全指望这最后一哆嗦。”60多岁的种粮大户徐祥好正忙着给自家的田里灌满水。今年他投入40多万元在灌区内承包了400多亩稻田,“要是没有淠史杭灌区的灌溉工程,像今年这么旱,哪有水浇地。”

7月以来,长江流域及淮河以南部分地区遭遇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气象干旱。面对大旱,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为保秋粮安全,超前谋划,算好水账,日均输水超3000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天提供约3个杭州西湖的水量为灌区内960万亩稻田“解渴”。灌区群众拍手称赞,“有了淠史杭,种粮心不慌”。

水网体系显威力

午后的六安市区,气温“爆表”。走进淠史杭灌区淠河总干渠渠首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却感受到阵阵凉风。极目远眺,水面一望无际,响洪甸、佛子岭等4座大型水库的来水汇聚于此,从闸门处奔涌而下,流进下游的田间地头。“开灌以来,这里已输水13.92亿立方米。目前五孔闸门全部打开,全力保障下游寿县等产粮大县的灌溉用水。”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横排头管理处负责人李胜说。

横排头水利枢纽工程所在的淠河灌区,与史河灌区、杭埠河灌区共同构成了淠史杭灌区。目前的淠史杭灌区,今非昔比,已成为全国最大灌区之一,实灌面积达1060万亩,全国近1%的粮食产于此。

粮食生产命脉在水利。灌区内水利工程始建于1958年,经多年建设,目前已形成了3大渠首、2.5万公里七级固定渠道、6万多座各类渠系建筑物、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21万多座塘堰组成的蓄、引、提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灌溉工程体系。

走进灌区,水网密布。总干渠犹如输水的“大动脉”,将上游几座大水库的水源输往下游,再通过一条条干渠、分干渠、支渠、分支渠、斗渠、农渠,将水送进田间地头,保障着农田灌溉。

今年大旱之年,灌区水利工程作用突显,通过引、蓄、提三种水源联合调度,成为抗旱保秋收的中流砥柱——

在灌区的“头部”,六大水库从渠首向下游各级渠道供水,自4月份开灌以来,截至8月23日,已供水28.43亿立方米,担当主力;

在灌区的“腹部”,塘坝等内调蓄水设施发挥数量优势,供水量也达6.4亿立方米;

在灌区的“尾部”,机器开足马力提外水6.4亿立方米。

灌渠的“主动脉”供水充沛,“毛细血管”遍布各地,为灌区稻田提供了充足水源。

除了提供灌溉用水,淠史杭灌区也是合肥市的主水源和六安市的唯一水源。“通过调度,目前每日向合肥供水200万立方米,可以满足全市当天的用水需求。”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将军岭管理处负责人邓开华说。据统计,今年以来,淠史杭灌区已累计向合肥市、六安市及沿渠城镇提供生活用水4.5亿立方米,居民生活没有因干旱受到影响。

逐渠调度谋精准

淠史杭灌区在今年这个大旱年仍能稳定供水,科学调度是“法宝”。

调度的难度有多大?虽然六大水库蓄水量还有16.64亿立方米,看似不少。但在干旱持续到明年雨季的极端情况下也能保障基本用水需求,必须从当前的灌溉调度中预留出12亿立方米的水量,保障后期生活用水。能动用的水量让当前调度捉襟见肘。

今年开灌以来,灌区降雨较常年同期偏少约5成,作为主力水源的6座大型水库来水较常年同期偏少约5.5成。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今年旱情严重,农业种植需水量大增,“常年浇3次的稻田,今年已经浇了5次”。供需两端严重背离,需要科学调度和精细统筹,才能掌握抗旱主动权。

多重约束条件下,如何找到最优?

“预”字当头。早在年初,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结合气象部门预测,科学预判今年极可能发生严重旱情,部署上游大型水库尽全力蓄水保水,同时主动指导灌区各地采取拦、蓄、引等措施持续做好中小型水库和塘坝蓄水。关键时刻,这些“预备队”和渠首来水在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的统筹下,发挥出最大抗旱潜力。

坚持“全灌区一盘棋”。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积极优化大型水库供水和各控制点配水调度,严格控制大型水库向具备补水条件的区域供水。同时,指导各地充分利用内部中小型水库和塘坝蓄水抗旱,督促外水补给站全力开机提水,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采取架设临时泵站、打井等应急措施增加抗旱水源。

田多水少,如何调度才能“水尽其用”?精准成为法宝。

“调度在空间上尽量把供水区块划小,一个县一个县的算,一条渠一条渠的调。”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局长王伟说,总局每年年初详细了解灌区各地水源状况、作物种植结构安排和用水需求,做好供需水分析,分渠道分单元细化水量配置和调度安排。

淠河灌区四库联调,以190立方米每秒向下游供水;史河灌区在梅山水库满负荷发电放水的基础上,利用非发电设施向霍邱、裕安补水,增加引水2500万立方米,缓解抗旱集中用水矛盾;杭埠河灌区节制供水,严格控制上游县区水量消耗……正是因为对各地情况了如指掌,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部署各项调度都“底气十足”。

精准也体现在时间上尽量划短间隔,结合水情和旱情的发展做出动态调整。“总局滚动预报预警旱情,不断优化供水保障方案,根据实际合理制定放水涵口轮灌计划,分渠段确定各时间段指标。”王伟说。

“8月8日,总局组织金安区和寿县有关负责人召开抗旱协调会,明确从9日晚6点开始,关闭瓦西干渠金安区段所有闸口,给寿县瓦西灌区留足水源,确保干渠末梢的群众能够用上水。”寿县瓦西灌区管理所所长叶柱说。

双管齐下保丰收

在大旱之年,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通过精准调度实现“能灌尽灌”“及时浇灌”,这背后是科技赋能和强化管理双管齐下,为科学统筹水源利用“插上翅膀”。

“通过计算机监控系统,各闸门的运行状态一目了然,轻点按钮就能按调度令启闭闸门。”在位于淠河总干渠的罗管节制闸,工作人员林峰在电脑显示屏前介绍节制闸的特点。机械控制电气化、信息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外表质朴的钢铁闸门内藏着科技力量。

闸门根据调令进行启闭,展现的是水资源调度的执行层面。在其“上游”决策层面,信息化管理流程为管理者研判和做决定提供翔实依据。2018年就开展了信息化建设试点的将军岭管理处,采用遥测、遥感、自动控制等技术,建成了水位、雨量、流量、闸控等在线监控设施,各项数据在总控室一览无余。

科技的力量不仅存在于重要站点,在供水渠道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计量设施像家里自来水水表一样,能实时记录出水量,每天把相关信息传回。”王伟说,目前灌区在支渠以上做到了计量设施的全覆盖,能清楚地知道局管渠道中水的“来龙去脉”。

从渠首到局管渠道,数字灌区的效益初露端倪。“今年年底,即将建成的数字灌区项目,不仅为水资源配置、调度和用水管理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也更‘智慧’,通过灌区供需水预测模型,水量配置和调度模型、防汛及抗旱调度模型等,实现水量调度方案模拟及运行等信息化决策支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灌调处负责人王东侠说。

作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之一,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为淠史杭灌区高质量发展指明奋斗方向。淠史杭人沿着这一方向不断探索着。未来,随着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具有“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灌区管理体系建成,有科技赋能的淠史杭灌区在应对干旱时将更自如。

无管理,效难起。广泛调动基层积极性、扩大服务范围、主动协调各地……强化管理,是精准调度行之有效的重要保证。

视野宽广的淠史杭人创新管理,跳出供水保供水,实行“水量包干、流量包段”,通过强化重要输水渠道定额消耗管理等挖掘各地保供水潜力。同样,淠史杭人的眼光没有局限在自己管辖的渠道,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延伸服务,推出“人跟水走”的要求,从渠道到田间全程守护。观察和反馈田间渠道跑水漏水、加强高水位大流量期间巡堤查险,督促各县区对阻水严重渠段进行清淤……淠史杭灌区人深入基层用心用力呵护着来之不易的水。

以“第三方”身份加强供用水协商,加大对跨市渠道的用水协调,召集灌区内各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商议抗旱供水措施……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凝聚合力战旱情。

有了灌区的“硬核”支撑,大旱之年,人们仍将敲响欢快的丰收锣鼓!

责任编辑:甘霖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