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开行超5.7万列 中欧班列开创国际物流运输合作新局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中欧班列自开行以来,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记者从8月18日召开的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5.7万列,货值累计近3000亿美元,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运输服务网络覆盖了欧洲全境,开创了国际物流运输合作新局面,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运输组织,引导更多运输资源向开行质量好的企业和线路倾斜,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运输附加值和盈利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中欧班列,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中欧班列成国际经贸合作重要桥梁
从2011年重庆至杜伊斯堡国际列车的“破冰之旅”,到成都、郑州、武汉、苏州、义乌等城市中欧班列的开行,再到2016年统一品牌正式启用,中欧班列进入统一规范、合作共赢、健康持续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开行规模和质量的不断提升,中欧班列对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实合作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
“中欧班列已成为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中欧班列应中欧投资贸易的不断扩大而产生,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而壮大,是我国与共建国家经贸联系最为紧密的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开放司司长徐建平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5.7万列,运送货物530万标箱,重箱率达98.3%,货值累计近3000亿美元。运输货物品类已由开行初期的手机、电脑等IT产品逐渐扩大到服装鞋帽、汽车及配件、粮食、葡萄酒、咖啡豆、木材等53大门类、5万多个品种,涵盖了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生产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
与此同时,中欧班列已成为与沿线国家深化合作的重要载体,紧密了亚欧大陆的陆路联系。截至今年7月底,中欧班列共铺画了82条运输线路,通达欧洲24个国家196个城市,逐步“连点成线”“织线成网”,运输服务网络覆盖了欧洲全境,形成了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
“中欧班列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沿线国家之间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带动了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促进了亚欧大陆互联互通。”徐建平说。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保障国际产业链供应链
中欧班列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中欧班列安全稳定运行,实现逆势增长,成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
“中欧班列的开行,开辟了广大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新通道。”徐建平说,例如,我国河南郑州、重庆等城市的外向型产业在中欧班列开行后,实现了年均30%左右的增长;新疆依托中欧班列进一步增强了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助推了新疆丝绸之路核心区高质量建设。波兰罗兹、德国杜伊斯堡等城市伴随中欧班列的发展,国际物流枢纽地位不断提升,当地生产的特色产品搭乘中欧班列大量销往中国。
受疫情影响,中欧班列更是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生命通道”。记者了解到,在海运空运受阻的情况下,国内中欧班列运营平台主动对接企业出口需求,与TCL、戴尔、联想、吉利、沃尔沃等一大批企业合作开行了“定制班列”,为国内外企业维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2022年以来,已累计开行“定制班列”1150列,有效降低了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冲击影响。
海关总署监管司副司长夏俊介绍,为有效弥补受疫情影响的国际航空和海运运力不足,进一步畅通国际邮件、跨境电商商品运输渠道,从前年以来,海关积极支持邮政公司、物流公司利用中欧班列疏运受疫情影响积压的进出境邮件、跨境电商商品。充分发挥中欧班列成本低、运费低等优势,吸引本土跨境电商商品通过中欧班列出境,为中小企业畅通物流通道、支持外贸平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记者获悉,下一步,相关部门还将着力提升中欧班列开行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会长胡亚东表示,当前,我国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助于推动中欧班列沿线经济发展,推动内外市场联通,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更为紧密。伴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深入发展,从东南亚、中亚到欧洲,设施联通形成叠加效应,将为中欧班列提供更大空间、更优路径和更多发展机会。
徐建平表示,下一步,将持续优化运输组织,大力拓展回程货源,促进运输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从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创新能力、品牌文化等多方面丰富品牌内涵,进一步做大做强中欧班列,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完善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中欧班列运行评价体系,引导更多运输资源向开行质量好的企业和线路倾斜。
此外,还将创新服务模式,完善多式联运服务,推进中欧班列与丝路海运、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联动发展,打造“精品班列”。充分挖掘沿线国家和地区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在条件成熟时,探索开行“旅游班列”。积极探索“运贸一体化”,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运输附加值和盈利能力。
责任编辑: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