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6年,他帮1300多人找到亲人

为更好地帮助走失人员寻找亲人,张卫华在办公室自学相关法律法规。魏园军 摄


“我回家了!”不久前,高修梅驱车千里到云南昭通与亲人相见,喜极而泣地说。

从河南新乡到云南昭通,这条回家的路,高修梅整整走了31年。今年4月,在中原油田志愿者张卫华等人帮助下,她终于找到家人。

今年42岁的张卫华从1999年第一次无偿献血开始,走上了公益之路。2016年12月,他创建河南省濮阳市首支寻亲志愿服务团队——濮阳风铃寻亲志愿团队。近6年,他们帮助1300多名走失人员与亲人团聚,帮助38名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找到家人。

现在,张卫华每天都能接到好几个寻亲请求,尤其是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中国好人”等称号后,来找张卫华帮忙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凌晨都会接到寻亲电话。

“以前网络还不发达,寻亲只能靠腿脚,靠发传单。我把他们的信息记下,就是为了方便日后比对失踪人口。”张卫华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志愿团队的工作方式也在发生改变,比如,利用微博、短视频等方式帮助寻亲。此外,公安部门的DNA数据库对比,也能实现精准匹配,能为寻亲者提供更高效的途径。

“现在基本不到两天时间,我们就能够帮一位寻亲者圆梦。”张卫华说,“我愿意做提灯者,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帮助烈士寻亲则是从2017年开始。一天,张卫华接到某寻亲机构负责人的电话,对方希望帮忙寻找一位濮阳籍烈士的亲人。

“当时,寻亲机构负责人告诉我,烈士的登记地址是濮阳市翟庄村。可是,濮阳市内叫翟庄的村有七八个,我只能发动朋友挨个打电话询问,挨家挨户地找。但是,找了一圈下来,没有任何可靠消息。”张卫华说,就是从那时起,他意识到帮烈士找亲人,比帮走失人员回家还困难得多。

正是这次“失败的寻亲”,激起了张卫华的斗志,让他在帮烈士寻亲的征途上一路走来。“很多烈士的地址比较模糊,加上很多亲人离开了祖籍,找起来很困难。”张卫华说,能把这件事坚持下去,是因为自己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太能够理解“寻亲”的意义,这不仅是把一个孤零零的名字带回家,还是一段家国记忆的续写。

2019年,张卫华撰写了一条信息,在自己的公益群里发布,他想帮助舅妈寻找在抗美援朝期间牺牲的姥爷。

“有时候,我舅妈会打电话问我有没有消息。”张卫华觉得这对自己是一种鞭策。2020年,他又加入志愿军烈士寻亲团。为帮烈士寻亲,他将所知道的烈士信息都记下来,尤其对河南籍烈士重点做标记。“烈士的亲属们很多都是老人,这是我们这代年轻人能为他们做的事,我会继续坚持下去”。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