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动态清零”是中国防疫制胜法宝

4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负责人雷正龙、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介绍坚持“动态清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全国疫情呈波动下降趋势

“今年2月底以来,面对传播性和隐匿性显著增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我国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防控工作经历了武汉保卫战之后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说,国家卫生健康委始终坚持“动态清零”不犹豫、不动摇。目前,吉林省及其他多地聚集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上海市清零攻坚战初见成效,全国疫情呈波动下降趋势。“两年多的疫情防控实践证明,发现一起、扑灭一起的‘动态清零’做法,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是中国防控疫情的制胜‘法宝’。”

针对“动态清零”政策是否也要因地制宜、适当变通的声音,李斌表示,疫情防控是一场总体战,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坚持全国一盘棋,如果个别地方“动态清零”不坚决果断、搞变通,病毒就可能在当地生根,导致当地疫情迅速扩散、外溢,甚至出现跨区域传播,成为疫情的“传播器”和“放大器”,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只有各地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努力控制住本地的疫情,才能赢得全国疫情防控的全面胜利。同时,李斌强调,在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的前提下,鼓励地方根据当地的疫情形势和特点,探索总结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努力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防控效果。

我国疫情防控已进入第四阶段

“我国目前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分成四个阶段。”李斌说,第一阶段,突发疫情应急围堵阶段。用了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了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成功阻断了疫情本土传播。第二阶段,常态化防控的探索阶段。以核酸检测为中心来扩大预防,用2~3个潜伏期来控制住疫情。第三阶段,全链条精准防控、动态清零阶段,立足抓早抓小抓基础,充分利用疫情发生后黄金24小时,力争在一个潜伏期左右控制住疫情。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方位综合防控‘科学精准、动态清零’的第四阶段。”李斌表示,这一阶段在防控措施上要明确主攻方向,分清防控措施的优先次序,以“空间换时间”,把社区防控摆在重要位置。第一时间把风险人群控制在管控范围内,阳性感染者应治尽治,密切接触者应隔尽隔,尽可能对次密接进行集中隔离,力争最短时间阻断疫情传播的链条。推进抗原﹢核酸筛查,以最快的速度发现感染者。公安、工信、公卫“三公(工)”协同开展流调,准确判定风险人群范围,精准采取防控措施。在疫情处置的组织管理上,更加协同高效,以快制快,以集中统筹为原则,确保核酸检测、流调、隔离转运、社区管控等各环节协调联动,最大程度压缩初筛阳性到完成转运的时间,以疫情高发地区为重点,集中优势力量,组织实施好重点区域的攻坚,迅速遏制疫情传播势头。

抓住“动态清零”提供的时间窗口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负责人雷正龙介绍,截至4月28日,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人数达22708.8万人,完成全程接种21515.5万人,覆盖人数和全程接种人数分别占老年人口的86.01%和81.49%。

“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最为脆弱的人群是老年人、基础病患者,最有效的保护手段是接种疫苗。”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的同时,也要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

“这也是一个时间窗口,如果加强疫苗接种,加快药物、疫苗等研发,就有可能抓住这个时机。当具备了一些相关条件,比如疫苗接种覆盖率较高,尤其是老年人等脆弱人群接种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各地都做好了医疗资源、隔离床位、有效药物、物资供应、应急机制等方面的准备,同时有效药物可以广泛使用,病毒不出现更坏的、新的变异,而是更加温和,死亡风险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利用‘动态清零’给留出的时间窗口,做好这些相关的准备,就一定能够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梁万年说。

全国方舱医院床位约56万张

如何保证抗疫和正常的医疗服务两不误?李斌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已提出明确要求,主要抓住四个关键环节:

第一,保障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要求各地设立“黄码”医院,开通“云门诊”,对于危急重症患者,在核酸检测结果不明的情况下,要及时启动和规范使用急诊、抢救室、手术室、病房设立的缓冲区域,医务人员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的制度,做好个人防护,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治,不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延误治疗。

第二,满足特殊群体的就医需求。对封控区内血液透析患者、放化疗等肿瘤患者,以及孕产妇和新生儿等特殊群体,要做好调查和统计,建立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切实落实好连续的医疗服务保障。对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可通过开具长处方等方式,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服务,满足医疗服务的需求。

第三,完善发生疫情地区的医疗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提高统筹的层级,加强部门联动,科学设置“120”等急救电话和便民服务的渠道,确保群众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打得通、联系上、找到人、看上病”。封控区和管控区要不断完善应急状态下医疗服务管理的运行机制,安排专家团队对有需要的人员提供咨询和评估,需要外出就医的,要点对点接送,闭环管理,让有看病需求的居民能够出得了小区的门,进得去医院的门。

第四,统筹医疗机构内部的疫情防控和医疗服务工作。对于发现病例的医疗机构,不能因疫情的处置一关了之、一封了之,在采取封管控措施后,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全力保障急诊、透析室、手术室、重症监护室、分娩室等重点科室医疗服务的连续性,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尽最大可能减少疫情防控对医疗机构正常医疗服务的影响。

梁万年表示,目前各地都在加强方舱医院设置管理,实行病例分级治疗,建设和改造一批方舱医院,确保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在两天内投入使用。截至4月25日,全国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方舱医院近400家,床位总数约56万张。

抗疫成本要算大账、总体账

“病毒才是拖累经济的罪魁祸首。”针对“动态清零”政策拖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梁万年表示,“动态清零”和经济发展、正常的生产生活之间是相互协同的,不是对立的,并不是实行“动态清零”总方针以及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策略,就要影响经济发展和正常的生产生活,抗疫和经济发展是相互协同的,它们都是“动态清零”的主要目标之一。

梁万年表示,评价抗疫的成本和收益,不仅仅是经济或者货币的成本和收益。因为生命是无价的,生命也是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的。所以,在做分析的时候,应该持一个系统的观点,要算大账、总体账,动态算账,既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

“抗疫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肯定是要付出成本的。”梁万年说,这种成本就包括直接的成本,比如疫苗接种、方舱建设、核酸检测,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会引发一些间接成本,比如抗疫会限制局部地区的一部分人的流动性,由于这种流动性限制,可能会造成一些经济上的影响。此外,还有无形成本,比如隔离人员,特别是在封控区或者管控区的人员,在家隔离会产生焦虑不安等心理上的一些问题,都可称为无形成本。

梁万年表示,由于疫情不确定性等方面的原因,中国所采取的“动态清零”总方针和一系列抗疫举措,相当于为人民购买了一份应对疫情变化、病毒变异传播等不确定因素的保险,购买保险的成本是牺牲一小部分人的消费,目的是整体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动态清零”还促进了数字经济发展,比如,利用远程医疗、大数据技术等,促进了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力保障了民生,更保护了脆弱人群。同时,通过联防联控,通过社区治理能力提升,也促进了公共服务部门间、政府和社会间、上级政府到基层社区治理部门间的有效衔接和联动,这些也都可称为是实施“动态清零”所产生的间接乃至无形收益。

责编: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