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外译让世界读懂中国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要“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新形势下,为了让世界读懂中国,让世界人民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理念,我们的对外翻译工作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有效地传播给世界,这也是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路径

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对外翻译工作,以增进外国民众对我国的了解和理解。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蓝红军表示,进入新时代,我国外译的题材愈发丰富、语种日益增多、技术不断进步,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是做好对外翻译。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表示,对外翻译是做好国际传播和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条件。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通过对外翻译,科学确定翻译受众、翻译语种和翻译内容,主动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主动用多语种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各国不同语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够了解、理解、欣赏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当代中国;主动对接人类共同价值,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外文明文化的互学互鉴,这就是对外翻译的时代价值。

当前,我国“中译外”的翻译工作量已经超过了“外译中”。在当下大外宣格局中,用外文精准传递我国各行各业信息的工作,已成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认为,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的各项政策和决定一经发出便会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极少数国家常在未有我国官方译文发出之时,便断章取义地解读有关政策和决定,并“夹带私货”地引导、操控国际舆论,这倒逼我们必须提升对外翻译的能力和水平。

 进入新时代,随着翻译专业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一大批高素质对外翻译人才将成为对外翻译工作的蓬勃力量。未来,精准、及时的对外翻译工作将为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在新时代语境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我国对外翻译谋划的“势”,决定了我们译什么、怎样译的“落子”问题。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对外翻译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世界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道路和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程维表示,对外翻译必须主动、生动、精准地阐释中国制度的先进性,阐述中国方案的适用性,使之成为当前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的范式,成为正在形成的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范例。

对外翻译是中国学术在全球多元学术价值格局下构建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屈文生表示,对外翻译在反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现状的同时,往往还能塑造或影响译入语国家学术社群的理论范式与学术形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对外翻译,应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在相遇的情况下开展的多元学术交流,其对外翻译有助于呈现学术发展的历史成就和新近动态蕴含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有助于转变国际学术话语的偏见,树立独具一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有效推动东西方文明的多元互动与互鉴。

在推动中国优秀文化成果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过程中,翻译界要始终坚持“国家站位和国际表达相结合”的指导原则,以翻译中国为己任,既翻译当代中国,也翻译古代中国,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王有勇提出,我们既要突出文化外译作品中的中国思想,彰显文化外译作品中的中国价值;也要用世界乐于接受的方式和易于理解的语言,做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不断促进中外文化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和谐发展。要切实推进“练好内功与巧用外力相结合”的运行模式,既练好内功,不断提升文化外译质量,努力打造中国文化的外译精品,培养一批胸怀祖国、业务精湛、融通中外的文化外译高端人才;也巧用外力,谋求合力,构建中国文化外译的中外学术与情感共同体,切实解决中国文化外译成果出版中存在的水土不服问题,打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最后一公里”。

发出铿锵有力的中国声音

在国际舆论场上,西方资本利益集团掌控话语、设置屏障,阻碍了具有公平正义价值思想理念的话语传播。在这一场域下,唯有切实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掌握对外翻译能力、精通国际通用语言,中国才能冲破屏障壁垒,提升话语表达的实践效果,进而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向国际舆论场传递中国的正能量。

党和国家十分重视话语体系建设,并通过顶层设计推出众多对外翻译项目。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王丽虹表示,对外翻译项目的推进,需要翻译工作者具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不仅具备精准传递中国声音的专业素养,还要满怀担当历史责任的使命感。翻译中国既要精准把握新时代话语的内涵,也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主动设置关系全球的话题和议程,积极发出中国声音,加强对外传播话题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要培养更多知华友华人士,构建中外联动多层次、多类别、多族群的中国国际话语传播体系,形成中外合力,一起讲好中国故事。

在新形势下,应提升专业领域对外翻译的重视程度。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陶友兰认为,在翻译素材选择上,我们可更多征求海外学者意见,增加海外专业读者需求调查环节,以便有的放矢,增强译著影响力。在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学术领域,我们应积极打造中外学术交流、翻译和合作平台,及时高效地进行对外沟通,塑造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面向未来,翻译界的学者要加大与专题专家、海外译者的合作。通过学术外译实践,构建融通中外的学术话语体系,增强翻译研究的中国学派在国际译学领域的话语权。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世界环境中,如何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体系,发挥国际话语权的实践效力至关重要。天津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王铭玉表示,构建中国对外话语既要关注身份要素,也要关注问题要素,要回答好中国话语与世界认同的问题、中国故事与世界叙事的问题、中国文化与文明互鉴的问题以及中国语言与外文互译的问题,更要向世界阐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学科话语、理论话语、学术话语,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和精神力量。

全面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我们要有效推动外译工作,努力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在国际话语中提出中国方案,呈现中国智慧,发出铿锵有力的中国声音。

责编: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