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筑坝额济纳

一条条蓝色的哈达,一束束玫红的手捧花,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各族群众代表在机场送别前来支援抗疫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内蒙古工作组(以下简称“国家工作组”)。送别声中不时传出这样的邀约:“等疫情过去了,欢迎明年金秋时节再来,来看看边塞风光。”

从10月18日到11月5日,国家工作组与内蒙古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密切协作,迅速稳定了防控大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国家工作组虽然撤离了,但他们协助额济纳旗构筑了疫情防控的“大坝”。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新冠肺炎防控指挥部日前表示,额济纳旗发生的疫情,扩散外溢风险已经有效管控,疫情防控已经从社区防控阶段进入攻坚清零阶段。

10月29日,在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一家宾馆前,医务人员在为滞留游客做核酸检测。潘松刚 摄

10月24日,在额济纳旗国际会展中心的核酸检测点,居民在进行第四轮检测前进行扫码登记。潘松刚 摄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总面积11.4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有3.5万余人,“面积比省大,人口比县少”,人们常常如此形容边疆小镇额济纳。疫情突袭时,“点多、线长、面广、人少”,以及基础条件薄弱等现实情况,给这里的疫情防控带来不小的挑战。额济纳旗下辖3个镇、6个苏木、21个嘎查、9个社区。疫情发生后,额济纳旗人民政府驻地、全旗人口最密集的达来呼布镇(以下简称“达镇”)成为了疫情的“暴风眼”。

“边远地区疫情防控的很多工作与中心城市不一样,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又要把这些办法和措施变成地方政府的行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在额济纳旗调研指导疫情处置工作时强调。

国家工作组根据达镇地缘特点,提出了楼宇区和平房区细化网络管理的方案。楼宇区每幢楼配2名工作人员;平房区区域内划分“九宫格”,每格内配2名工作人员,划分管控区,明确区域和管理范围。对于实施全域管控的达镇,内部划分1个大封控区、10个小封控区。随着疫情防控处置经验的不断积累,社区防控变得愈加精准、科学。同时,在具体工作中,特殊群体的需求得到了关心关注。对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婴儿、行动不便者等,各社区均由专人进行入户采样和物资配送。

为了压实防控责任,额济纳旗建立了“三级包联”社区管控工作制度,额济纳旗53家包联单位派出56名负责人和若干工作人员下沉到社区。对于网格管理员来说,工作任务除了清点人员底数和情况、物资保供等基础工作外,还包括参与健康监测、组织核酸检测、协助密接转运、巡视巡查、清洁消毒等。对于很多初次参与疫情处置的工作人员来说,这些工作具有挑战性。

为提高当地工作人员疫情防控能力,10月21日,国家工作组社区防控组专家对达镇内100余名包联社区负责人进行现场授课培训,讲解社区分级分区管理重点、要点、职责分工和防护要求。培训结束后,国家工作组与当地社区防控小组共同编写了《社区防控培训手册》,下沉干部人手一册,工作人员摸不着门路时可以随时查手册。

大量游客滞留,外来务工人员多,使社区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国家工作组社区防控组组长、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颖提出建议:“在达镇所有社区开展一次彻底的‘敲门’行动。”此后,摸排人员基本情况及滞留游客、外来务工者情况,加强滞留游客和外来务工者管理,加强核酸检测,强化健康监测,保障物资供应等一系列工作迅速展开,为早期发现感染者、快速采取控制措施创造了条件。人员分类清晰,也为各社区在配合滞留游客返程过程中通知到位、“能转尽转”,进一步降低社区传播风险,打下了重要基础。

跑在病毒前面

病毒来自哪里,它的传播链是什么?这是流调溯源专家们争分夺秒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时需要掌握的关键信息。马晓伟在额济纳旗调研指导疫情处置工作时强调,疫情发生后,流调要坚持公安、工信、公卫联动,迅速拉起队伍,现场集中办公,迅速把病例和风险人群找到、管住,把疫情处置主动权掌握在手中。

“每次疫情暴发,我们要迅速寻找病毒的来源,也就是溯源。这项工作主要研究病毒传入的方式,排查薄弱环节并改进,减少发生再次输入的可能。同时,我们要对确诊病例、初筛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摸排病毒的传播关系,进行风险研判,识别高风险地区、人群,划定隔离、管控范围,并评估目前防控措施是否有效。此外,我们要对病毒的传播能力、致病力等进行分析,据此改进应对措施,制订防控预案,尽最大可能跑在病毒前面,阻断它的蔓延。”国家工作组流调溯源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冯子健说。

流行病学调查要依托良好的监测系统,数据、信息的质量很重要。国家工作组刚到达当地时,面临不少困难:流调信息不完善,病例之间的暴露、传播关系比较模糊。由于当地电信基站少、定位困难,流调主要依靠人力,溯源工作推进较缓慢。

“当地流调溯源队伍力量严重不足,这是最主要的问题。增援部队几天后才能赶到,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是当务之急。特别是,要强化公安、公卫、卫生健康部门的配合协同,提高密接、次密接追踪比例,以及对其活动轨迹的调查质量。”冯子健强调。

在达镇由一家小宾馆临时改建的流调指挥中心里,国家工作组专家、四川省成都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王亮与张颖,带着团队连夜制定培训材料和信息填写模板,对60多名来自公安和卫生健康部门的流调队员开展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流程、要求、调查细节及注意事项等。“我们要提高流调效率,做到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核心信息调查。”王亮对大家说。

一边培训,一边流调,工作局面逐渐打开,国家工作组组织的国家流调队也赶到了。10月27日,36名国家流调队成员、包头市增派的22名流调专家抵达额济纳旗。这天一大早,达镇一家宾馆的大厅变成了流调指挥大厅,超过百人的团队在这里集体办公。

“目前,疫情防控工作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要放在对密接者的追踪上,与之相关的场所、时间,密接者与他人的关系,都要搞得清清楚楚。”冯子健举着话筒对大家说,“现在我们有两项工作:一是对新发病例快速、有效、高质量地调查;二是回溯,以前几天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为重点,往回查找调查中的疏漏,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查、反馈和补充。”

“这里外来人口数量大,可以用于疫情防控的人员、资源都非常有限。我们要并肩战斗,发挥各自优势。在现场流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找到密接线索,立即推送。我们要组织好、协调好,提高效率。大家在工作过程中要做好个人防护。”冯子健叮嘱大家。

指挥现场,10个工作小组迅速组建:有的跟进新发病例流调情况,画图建模,整理新发现病例的活动轨迹;有的对前期病例进行排查,梳理其感染来源、密接和疫点情况,完善前期报告;有的更新病例数据库,撰写疫情阶段性分析报告。

连日来,国家工作组专家们去各地进行现场调查,梳理病例之间的关系;前往新发阳性感染者居住和涉及重点场所,查看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赶赴10个隔离点,进行防控督导检查;指导做好隔离点隔离人员信息登记数据库,实现与流调基础数据的对接;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研究滞留旅客的转运工作方案……

“核酸检测与流调工作紧密协同,一旦发现阳性感染者,迅速采取管控措施。特别是,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公安、政法、社区等各方面力量,理顺流调、转运、隔离相衔接的工作机制,有效降低了传播风险。”冯子健说。

紧盯重点场所

为了指导社区严格做好防控工作,国家工作组社区防控组专家每日“泡”在各个社区调研指导,第一时间到现场排查风险隐患,同时综合评估研判风险人员活动轨迹,科学精准划定“包围圈”,避免疫情进一步向社区扩散。

10月26日,冯子健和张颖一早赶赴位于京新高速天鹅湖收费站出口西侧约一公里处的驿站。该地距离达镇60余公里,被沙漠包围,几十辆货车“列队”一旁,对面是一排低矮的饭馆,放眼望去一个人都看不到。

张颖边走边问“有没有人”,饭馆和货车的驾驶室中逐渐有人探出头来。经询问,几十位货车司机吃住都在车上,驿站管理服务人员很少,大家的日常生活和防控管理都得不到保障。国家工作组当即提出立即隔离转运,防止疫情扩散。

在达镇的楼宇中间,分布着多处平房区。平房区布局复杂,内部院落相通,居民共用公共厕所,管控难度非常大。于是,国家工作组将平房区作为重点区域,每日到现场查看整改落实情况,对新发现的问题现场指导解决。10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内蒙古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到南梁平房区现场指导工作,了解到该平房区不具备管控条件的情况后,当即要求马上集中转移安置。

除达镇外,额济纳旗还有2个镇和6个苏木。这些乡镇和苏木地广人稀,防控任务更加艰巨。以额济纳旗赛汉陶来苏木为例,该苏木总面积为2.4万平方公里,辖区内边境线长141.8公里,各工矿企业分散,近的相隔50公里,远的距离170多公里。

“牧民和工人们就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四面八方。”赛汉陶来苏木党委书记王红英介绍,为了压实防控责任,该苏木将牧区划分为2个大网格,由苏木人大常委会主任和党委副书记分别担任网格长;再将大网格划分为71个小网格,每个小网格均由两名工作人员负责服务和管理。对于铁路、公路、工矿等企业,则划分为5个大网格和60个小网格,由苏木政府联合行业管理部门、企业负责人共同管理。各苏木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健康宣教,向牧民和工人宣传防疫政策,了解并满足他们的日常生活需求。

扎紧“外防输入”的篱笆

策克,蒙古语“河湾”之意。策克口岸位于中蒙边境572界碑处,是阿拉善盟向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现已发展为全国第四大、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大陆路口岸。10月18日疫情一发生,策克口岸就已关闭,这里也成为流调工作组专家多次往返的工作重点区域。

对策克口岸开展环境采样,调查信息和收集数据,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研究员高鹤和四川省疾控中心副主任医师李帆等流调专家们多日来的工作。10月25日,记者跟随两位专家乘车赴策克口岸海关调研,从达来呼布镇到策克口岸有76公里,一路都是戈壁滩。

昔日繁忙的口岸此时很寂静,路边的小餐馆、商店已经关闭。高鹤和李帆来到额济纳海关策克口岸的监控中心调看监控录像,检查采样人员的操作是否规范、消杀现场有无疏漏……随着画面一帧帧地回放,流调专家和海关工作人员一起分析排查风险环节。接着,专家们又到煤炭公司进行实地调查,从入关、卸煤到出关,每一个环节都要查找有无漏洞。

“边境口岸排查工作积极推进,风险点正在进一步确认和排除。”冯子健表示,“要把口岸流调排查和外防输入工作结合起来,梳理查找在外防输入方面的短板、弱项,完善政策措施办法,全面加强口岸管理,进一步帮助地方真正实现各环节的闭环管理,严密堵塞漏洞。”

抓实“采、送、检、报”

全民核酸检测,重点人群核酸检测,每一轮都是一场硬仗。国家工作组核酸检测组专家们每天都在全力推进工作,为的是加强全流程动态监测管理,提高核酸检测质量和效率。

“从6个半小时,到4个半小时,再到少于4个小时,有了国家工作组专家的指导,我们的速度越来越快了。现在又来了增援人手,两个小时40分钟就对能下楼的居民采样完了,剩下老人、身体不舒服的居民,工作人员上门去采样。”下沉干部、国家税务总局额济纳旗税务局的潘建刚对记者说。

10月26日下午,在达镇某小区大门口,潘建刚带着23人的团队,组织小区全员核酸检测,同时负责小区居民的生活物资运送。

“这是我们局包联的小区,也是这里最大的小区。社区登记1700多人,因为很多人在牧场工作,目前需要采样的有1224人、492户,其中有18名婴儿、4名瘫痪患者,还有42名外地游客住在小区的民宿……我们选出1名散户长、16栋楼的楼长,一共17名联络员,建了微信群。”对于小区的情况,潘建刚了如指掌。他身穿防护服,脖子上挂着用塑料包装袋制作的收纳袋,里面放着手机、小区居民信息表格、笔。“前4轮都采完了,现在是重点人群采样,单人单管。国家派来的专家们教了我们很多。累,我们不怕,我们很希望多得到一些指导。”潘建刚说。

正如潘建刚所言,在全员核酸检测初期,挑战不少:“采、送、检、报”机制尚不完善,采样点安排不合理,采样没有分时分段,样本转运不及时,部分老年人信息需要手工录入,信息系统不顺畅,部分实验室的仪器出现故障。

“细化分工,明确责任主体及具体措施,抓实、抓细核酸检测采、送、检、报各项工作。”国家工作组核酸检测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处长向准说。10月22日,国家、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和额济纳旗四级联动工作小组成立,集中办公,核心工作就是加强对第三轮核酸检测的“采、送、检、报”全流程动态监管,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同时,专家们深入额济纳旗的4家核酸检测机构,督促指导质控工作,并对核酸采集的工作人员开展个人防护培训。

据介绍,当时主要采取7项措施来应对挑战:第一,进一步摸排老年人、行动不便者等的分布情况,对这些人员进行入户采样。第二,按照居民小区、自然村组、公司、市场、宾馆等,分时、分段、分批组织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第三,指定专人负责样本转运,采取边采集、边送检措施,根据实验室实际检测能力合理配送标本数量,提高效率。第四,政府统一购买和调配核酸检测物资,尽可能使用同一个规格的采集管,实现标准化。第五,加强信息化管理,做好采样、送样、检测动态匹配,实现结果报告及时可查。第六,工作组成立“追阳”专班,由专人从实验室收集混采阳性报告,实施追踪的闭环管理,规范发现阳性结果后的报告或复检流程。第七,确保工作人员防护安全。

检测人手不足,也是面临的一大挑战。国家工作组到达当天就想办法,协调第三方检测机构增援核酸检测移动方舱,尽可能地补充检测力量。经多方协调,10月26日3家方舱实验室到位,工作组专家们进行现场指导,重新分工:金域方舱、巴彦淖尔方舱为全员筛查混采标本检测点,内蒙古自治区疾控方舱为混阳单采标本和阳性复核检测点,额济纳旗疾控中心为密接次密接隔离人群、重点人群、环境样本检测点。“核酸检测还要再提速,核酸检测结果要及时录入,关联健康码。要强化检测环节与流调环节的协同配合,加快信息推送;建立流调数据、隔离数据、核酸检测数据与公安追踪数据的对接和反馈机制。”向准说,平房区出入口多,人员密集,要重点关注、重点管理,优先安排核酸检测。

疫情防控进入攻坚收尾阶段后,核酸检测小组的工作还在持续。“根据前8轮核酸检测情况,动态调整核酸检测策略,以达镇和此前出现过病例的苏木为重点,配置核酸检测力量。现在,我们就去雷达营、黑城等流动核酸采样点,查看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说完,向准带着团队出发了。

为隔离点筑起“蓝盾”

额济纳旗地处偏远边境,宾馆多为小散规模和民宿类型,加上外地游客滞留占用大量酒店资源,当地符合隔离点要求的房间有限。国家工作组隔离转运(督导)组与当地工作专班沟通研究、评估风险,对30家酒店的2548间房间进行实地考察,增加隔离点数量。

10月29日,记者随国家工作组专家到多个隔离点采访。其中一处隔离点共有147间房间用于隔离,按照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人员配备要求,该隔离点至少需要配备6名工作人员。支援队伍到达之前,额济纳旗妇幼保健综合服务中心娜日格勒一个人撑了3天。在这里,她的身份不只是医务人员,还是清洁消毒员、后勤保障员、心理疏导员。她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一项工作完成后开始用餐,午餐就变成了晚餐。“不怕苦,不怕累,只想在有限条件下尽量服务好,保障大家的安全。”娜日格勒说。

为进一步规范隔离点的管理,国家工作组创新建立“包点监督”模式,将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20名卫生监督员分组,每名卫生监督员负责1个隔离点,全面监督检查指导其规范管理工作。国家工作组隔离转运(督导)组专家、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监督中心传染病防治监督处处长孙守红介绍,卫生监督员在隔离点有3重身份:一是督查员,全面熟悉包点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整改进展;二是信息员,每日及时报送现场核查数据、问题清单和相关信息;三是复盘员,隔离点出现阳性病例后,及时复盘分析隔离点在规范管理、工作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

回想起刚接手隔离点监督工作时的情景,包头市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卫生监督员呼斯勒说:“最初还谈不上督导,当时看到隔离点工作人员和物资都很紧缺,大家咬牙开展工作,我急得觉都睡不着。”那时,他不是督查员,也不是复盘员,而是一个和包点点长一起绞尽脑汁争取人员和物资的信息员。“我甚至联系同学,看看他能不能帮我邮寄点什么。”呼斯勒说,“现在好多了,人员逐步配齐了,物资也都有保障。”

他逐渐腾出手来履行督查员和复盘员的职责,对着监督表格逐一查找感控措施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现场提出整改意见;反馈集中隔离点在管理制度、人员配备、设施设置、物资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和隔离点工作人员一起,消除风险隐患。

无论是隔离点还是核酸采样现场,无论是封控社区还是病例关联的区域,消毒消杀工作都贯穿始终,国家工作组消毒消杀组专家与当地工作人员走遍了额济纳旗的各个角落。针对关联病例较多的重点场所,消毒消杀组专家多次深入现场实地调查,结合流调信息和核酸采样结果,研判场所污染程度和风险,指导当地调配第三方消毒服务公司和监督评价员,组建专班,全程指导开展终末消毒。消毒工作与流调工作密切对接,根据流调资料确定消毒范围,做好科学精准消毒。针对转运大巴和火车站消毒情况,专家进行现场指导,规范消毒操作,确保消毒有效。同时,国家工作组先后多次对支援额济纳旗的消毒人员和现场评价人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