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呵护绿水青山 银行业积极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方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也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而如何保护好、修复好绿水青山,又如何用“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离不开金融的精准支持。

近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生态文明论坛”主题七——“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论坛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书记、专职副会长潘光伟代表36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24家外资银行及国际组织,发布了《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同宣示》,围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金融支持,提出制定“生物多样性战略”、强化“生物多样性风控”、确立“生物多样性偏好”、加大“生物多样性投资与创新”、做好“生物多样性披露”、改善“生物多样性表现”、促进“生物多样性合作”七类举措。

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在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金融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也给金融机构稳健运营、防控金融风险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影响。从现实情况来看,金融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为1030亿美元至8950亿美元,从现有资金投入来看,缺口平均达7110亿美元。

“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动员社会资金,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同时,避免投融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带来金融风险。”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田国立在论坛上表示。

事实上,近年来,政策层面不断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支持范畴。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0年版)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被纳入支持的绿色项目中。今年4月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明确加快完善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着力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政策制度体系。

在政策引导下,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为保证生态系统稳定提供了金融方案。比如,加大资金投入、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在提供项目融资的过程中引导约束企业经营行为,做好自身风险防范等。在论坛上,多家银行分享了各自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实践成果。

据中国银行董事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副会长刘连舸介绍,目前,《中国银行“十四五”绿色金融规划》已经明确提出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行环境与社会治理,严格执行绿色信贷要求,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向生态友好型方向发展。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境内绿色信贷余额已突破万亿元,绿色债券工具投资量居同业前列。“十四五”期间,中国银行将对包含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在内的绿色产业提供不少于1万亿元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等工程项目。据了解,除信贷外,该行还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存款、理财等金融产品创新,发行了中资首只蓝色债券、首只碳达峰主题理财产品、全球金融机构首只生物多样性绿色债券等,满足资金缺口和市场服务需求。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青松表示,该行在“十四五”规划中也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纳入绿色金融的支持范围,努力探索构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金融发展模式。在产品创新方面,先后出台种业、农业、中药等40多项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信贷政策,创新推出生态修复贷、生态保护贷款、碳汇林业贷、美丽乡村贷等特色产品;首批开展碳中和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等绿色债券投融资业务,成功落地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批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截至2021年6月末,农业银行绿色贷款的余额达1.7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4%。

在内蒙古支持企业探索植树治沙与光伏治沙“双向碳中和”模式,在湖北助力三峡集团首批排水系统改造及水生态修复工程,在云南为普洱亚洲象栖息地生态恢复、食源地建设等提供资金监管及结算……田国立介绍了建设银行在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创新成果。截至今年9月末,该行绿色贷款突破1.6万亿元。此外,该行还搭建了智慧生态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协助开发的云南省“一部手机办事通”率先上线政务事项跨省通办碳达峰、碳中和专栏。

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过程中,如何加强风险管理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关注的话题。据介绍,农业银行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信用审查审批的重点内容,建立了严格的准入标准,对非生态友好型客户与项目执行一票否决制。积极运用情景分析、压力测试等风险管理工具,提升环境与社会风险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银行则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将气候与生物多样性风险融入信贷业务全流程管理,生物多样性审查成为项目评估的前置程序。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以银行业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大有可为。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所需资金量很大,银行业如何最大限度筹集金融资源支持生态修复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议题和行业积极努力的方向。另外,更多银行已经意识到由于生物多样性丧失所产生的金融风险,投资意愿越来越高。“可以预见,将有越来越多的政策激励、金融工具与产品创新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赵英民说道。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