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样本

9月16日,北京市工商联发布2021北京民营企业百强榜单。榜单延续了去年的“1+4”组成:“1”,是指民营企业百强;“4”,是指科技创新百强、文化产业百强、社会责任百强、中小企业百强。

从榜单设置看,榜单高度契合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导向,彰显了北京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看北京首先要从政治上看”要求的坚定和自觉。

榜单,记录的是企业一连串的名字,承载的是北京市高质量发展的成果。据了解,今年北京民营企业百强榜单的入围门槛为36.71亿元,同比增长11%,营收总额为3.79万亿元,同比增长23.05%。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今年8月《财富》发布的“2020年世界500强企业”,较上一年度,总营业收入下降了5%、上榜门槛下降了5.5%、净利润总和的降幅更大。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局部反弹,北京民企百强核心指标不降反升,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这与北京市认真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济结构、有效遏制新冠肺炎疫情、推动企业迅速复工复产和扩大生产是密不可分的。

衡量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指标支撑。在今年民企百强申报指标设置方面,北京市工商联一方面坚持固化首善标准、社会形象等传统指标,同时又优化调整了衡量创新能力、中小企业成长性等方面的相关指标,评价指标更加科学、更加精准。评价指标的优化不仅提升了榜单品质,而且对引领企业未来发展发挥了“风向标”“指南针”作用。

科技创新百强榜单尤为亮眼。从经济指标看,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纳税贡献、研发投入等都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进入榜单的,既有百度、京东等“巨无霸”大型民企,也有一批隐形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其中,68%的企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企业,73%的企业分布在高精尖领域,44%的企业主导产品属于关键领域“补短板”产品,一些科技民企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主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北京市紧紧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生态、汇聚创新人才、实施创新政策,不断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结果。

数字化转型加速是北京文化产业百强的一个突出特点。数据显示,文化产业百强中数字文化企业数量占比超过70%,资产规模达到2334.81亿元,占比92.5%。2020年1月,北京市开始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体育融合发展,规模以上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收入占文化产业收入比重连续三年达50%以上,年增速保持在10%以上。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的趋势,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文化业态已蔚为大观。

中小企业发展显示出强劲态势。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百强榜单中,有91家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利润总额增长接近60%,绝大多数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精尖产业。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作为经济肌体的“毛细血管”,民营经济发展得好不好,关系到我们能否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能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否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承担社会责任状况,体现了企业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社会责任百强榜单反映着企业的价值观与文化建设。这次社会责任百强榜单中的企业,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和光彩事业,积极参与定点帮扶、公益慈善,在促进共同富裕中主动作为,是履行社会责任的模范和代表。

这次发布的5个榜单相互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割裂的,而是相互融合、共为一体的。比如,民企百强榜单中的相当一部分企业同时也分布在科技创新百强榜单中,社会责任榜单中相当比例的企业来自其他4个榜单,这种同一企业分布在多个榜单的现象,反映了新时代民营企业更加重视品质塑造、品位提升。

北京民企百强发布四年来,在引领民营经济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发布的民企百强,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样本,广大民营企业要向上榜企业学习,坚持首善、追求卓越、勇于革新、聚焦实业、做精主业;向上榜企业负责人学习,珍惜社会形象、自觉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