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高效节水 丰收戈壁 ——甘肃高效节水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展开甘肃省地图,在祁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不难发现河与城的对应关系:党河对应敦煌,石羊河对应武威,黑河对应张掖,北大河(讨赖河)对应酒泉……自古至今,水,对于这些已存在2100多年的城市至关重要。

依赖祁连山雪融水的滋养,戈壁中的城市得以发展至今,但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一直存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曾指出:“甘肃的缺水问题十分突出,要高度重视解决供水保障问题。”

保障供水,节水先行。甘肃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为统领,落实“深度节水、极限节水”,努力开辟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节水新路。

加强顶层设计 深度节水控水

甘肃全省七成以上面积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资源型、水质型、工程型、指标型缺水并存,是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最紧缺、生态环境最脆弱、节水需求最迫切的区域之一。2002年,甘肃在河西走廊率先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全国领先。自此,甘肃节水工作不断升级。

立足省情水情实际,甘肃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谋划新时代节水工作的主攻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先后出台《甘肃省节约用水条例》《甘肃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节水工作主体责任,细化各类任务目标。针对三大流域特点和不同行业实际,形成了农业、工业、生活等行业和项目、管理等方面的“3+2”节水模式,尤其是大力推进灌区节水改造,加快节水信息化建设,全面优化水资源配置。

目前,甘肃年用水总量由最高的123亿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的109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15年下降了33%。

如今,盛夏里的甘肃,雪山、戈壁、绿洲、清水、花海同框出现,呈现一幅壮观的西北生态画卷。

高效节水灌溉  河西焕发生机

酒泉市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占甘肃省面积的42%,是甘肃最主要的灌溉农业区,有耕地近400万亩。酒泉市年均降水量只有40~17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100~3100毫米,属极端干旱地区。极端缺水,更要高效节水。酒泉市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提质增效,摆脱“水困”,实现节水高质量发展。

酒泉市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是在戈壁滩上新建的乡镇,集中安置引洮工程九甸峡库区外迁移民。据乡人大主席魏红琴介绍,从2008年起,广至乡先后投入库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5亿元,建成高效节水日光温室大棚产业园区,园区里的务工人员大多数为库区移民。

据了解,使用温室膜下滴灌种植模式,每亩每轮次用水量仅为15立方米,年用水量降为120立方米每亩,节水降幅达到70%。

甘肃省国有饮马农场种植大小麦、苜蓿、白瓜籽等10万亩农作物,是甘肃省粮、棉、油主产地。近几年,酒泉市、玉门市政府和疏勒河水资源利用中心等单位在饮马农场建设了各类高效节水工程项目12个。

“从‘浇地’变成‘浇作物’,从‘浇水’变成‘浇营养液’。”副场长赵富强介绍。采取膜下滴灌和土肥一体化技术后,节水40%以上,亩均增加经济效益30%以上。高效节水工程极大地缓解了疏勒河昌马灌区地表水供需紧张矛盾,改善了农田生态平衡。

种植低耗水、高效益作物,发展瓜果、蔬菜产业……酒泉市的高效节水之路,是甘肃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节水改革、实现农民增收的生动实践。近年来,甘肃结合高效农业、戈壁农业及优质特色农产品水肥一体化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区建设,广泛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5年的0.541提高到了2020年的0.5703。

建设现代化灌区,实现节水灌溉,信息化手段是背后强有力的支撑。

酒泉市肃州区丰乐镇二坝村大庄水库旁是丰乐河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械隆隆作业,容量10万立方米的调蓄池正在建设中。该项目总投资1.1亿元,今年4月开工后,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陆续实施改建骨干渠道、配套计量测水设施、新建调蓄水池以及信息化服务平台。

节水信息化就是要建设灌区供水调度统一监控监测与供水调度管理应用平台,建设灌区闸门自动化、渠道量测、视频监控一体化管理平台。“技术创新、机制模式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要将5G、物联网、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应用到广袤农田上,用技术的能量润万亩良田。”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浩宇说。

据肃州区水务局副局长陈一凡介绍,灌区改造后,灌溉水利用系数将达到0.6以上,灌溉面积将达到13.53万亩,耕地灌溉率将达到100%,受益人口2.3万人。

疏勒河灌区是甘肃最大的自流灌区,灌溉面积134万亩。目前,灌区已形成了蓄、调、灌、排较为完善的水利灌溉系统。疏勒河昌马灌区东干渠段,清澈水流在渠内流淌,防护网将渠道围住,上方有摄像头进行监测。疏勒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中心规划计划处处长惠磊介绍,2019年修建的这批高标准干渠,能通过“电子眼”实时察看干渠情况,不再需要每天3次的人工巡视,大大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了精细化管理。

信息化技术不光应用在管理上,还让百姓用水更加明白、有据可循。2015年,疏勒河灌区启动第一批用水信息化建设试点,采用疏勒河灌区水信息移动应用系统,推行“阳光水务”,打造“阳光灌区”。

“疏勒河流域现有698个斗口自动化计量点,121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实现水情实时在线监测,占到灌区总灌溉面积的90%以上。”惠磊说。

目前,甘肃省陆续完成了10处大型、20处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这些项目对增加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促进农业增产节水、农民增收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工人采摘西瓜 本报记者 郑贤 摄影

黑河中游湿地 脱兴福 摄影

责任编辑: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