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小康就在青山叠翠间 公安部定点帮扶贵州普安、兴仁摆脱贫困

“茶山茶海绿油油,采茶姑娘茶山走……”

清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江西坡镇细寨村空气格外清新,半山坡的茶园上空云雾缭绕。

村民罗明珍戴着斗笠、背着竹篓忙着采茶,布满皱纹的双手快速上下翻动,竹篓里很快就铺满了一层新鲜茶叶。

“我种了40年茶了,今年清明茶就卖了4万多元。”聊起茶叶,66岁的罗明珍边说边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脸上满是自豪和幸福。

一村一产业,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

罗明珍的手机里保存着一段视频,是在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她到北京录节目时拍摄的。聊起这件事,罗明珍很激动,语速加快:“我们受了党的恩,在公安部的帮扶下日子越过越好。”

细寨村,世代种茶。过去,由于村民种植的都是低价值的老茶树,茶叶卖不上好价钱,日子过得很艰难,更有大量茶园长期处于失管状态。

改变,是从2017年开始的。

那一年,为支持普安红茶产业发展,公安部在细寨村援建了茶园,并帮助村民改种黄金叶等优质品种茶树。

“以前的茶叶鲜叶才卖五六元一斤,现在换了优质茶树,每斤能卖到50元。”与茶树打了半辈子交道的罗明珍发现,小小的茶叶成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叶”,“背着小背篓,在茶园摘半天就能卖几百元。”

不仅罗明珍,其他村民也都尝到了甜头。

“村民在茶园采摘茶叶和帮助打理茶园就能赚到劳务费。”细寨村村主任罗祥高兴地说,“老年人不用出远门,就在家门口,一天采茶能挣200元钱。”

“产业托起村民的幸福小康梦。”公安部扶贫干部、挂职普安县副县长的孙安飞介绍,公安部已援建茭白、乌金鸡、黑山羊等特色种植养殖项目几十个,因地制宜帮助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筑牢小康根基。

公安部挂职扶贫干部在查看魔芋生长情况

在普安县兴中镇辣子树村,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援建的乌金鸡生态养殖基地内,已养殖乌金鸡1.6万只,每年可出栏3批4.8万只;

在普安县高棉乡棉花村,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援建的果园里,7000余棵砂糖橘长势喜人,只待结下累累硕果;

在兴仁市大山镇老里旗村,公安部科技信息化局筹集资金百余万元,建设了一个集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薏仁米产后服务中心……

记者走访发现,在公安部定点帮扶村,“一村一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并在蓬勃发展中。

家门口就业,易地搬迁户住得下有盼头

“哒哒哒……”

普安县九峰街道龙溪石砚小镇扶贫车间里,几十台缝纫机发出清脆的响声,工人们认真仔细地做着手工活。在车间的一角,王英熟练地用缝纫机赶制箱包。

“自从开办了这间扶贫车间,我也能在家门口上班了。”王英居住的龙溪石砚小镇是普安县最重要的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2020年,公安部在此援建了扶贫车间,着力帮助易地搬迁劳动力及周边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稳定增收。

今年春节结束,王英没有返回已经待了数年的广州,而是来到离家不远的扶贫车间打工。经过培训,现在她一个月能拿到4000元工资。随着技术的不断熟练,计件数还在不断增加,工资也有上浮的空间。

“挣得不比外面少,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两全其美。”王英脸上泛着光彩。

距离龙溪石砚小镇扶贫车间数十里外,专车司机陆久荣趁没有新订单,抽空把车洗得干干净净。

“车是我的宝贝,靠着开专车,每个月能赚5000多元。”陆久荣说,他的车并不是自己购买的,而是由“一车一人一家庭”扶贫专车项目免费提供的。

公安部扶贫干部、挂职兴仁市委常委、副市长的齐朝栋介绍,2020年,公安部协调社会爱心企业,以“提供一辆合规资质的网约车,解决一个贫困人口就业岗位,助力一户贫困家庭彻底脱贫”为思路,合力开展“一车一人一家庭”扶贫专车项目。

“能在家门口就业,真是没想到。”陆久荣说,刚搬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由于附近就业机会比较少,一家人进了城,生活却陷入窘境。正在他焦急万分时,听说了“一车一人一家庭”扶贫专车项目,没有丝毫犹豫,立即报了名。

如今,陆久荣每月能挣5000多元钱,“不仅从山里搬出来住上了大房子,现在还能开车挣钱,日子真是越过越有盼头!”

为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公安部还引进两家被装生产企业,援建家禽屠宰冷链厂、茶叶加工厂、手袋厂等扶贫车间,帮助2000余名易地搬迁群众实现稳定就业。

平安有保障,老百姓越来越有幸福感

5月14日,是普安县茶源街道纳茶社区的赶集日。街道两旁挤满了卖日用品和瓜果蔬菜的摊贩,身着布依族服装的妇女三五成群,格外抢眼。

1公里外,江西坡派出所纳茶警务室指挥室,一块宽大的屏幕上显示着集市的实时情况,2名警务人员正密切关注着。

“这是公安部援建的智能安防系统,具有人口管理、风险预警、服务民生、信息采集等功能。”纳茶警务室主任刘燚介绍,“投用不到一年,我们利用系统破获刑事案件2起,查处治安案件20起,救助服务群众30人次,开展视巡视侦210余次,完成各项活动安全保卫任务13次。”

平安是小康社会的基石。公安部始终把平安帮扶作为定点扶贫的特色亮点,精心组织推出一批涉及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治安信息化建设、公安派出所建设、特巡警队伍建设、保安业务等方面具有公安特色的帮扶项目,投入资金帮助当地公安机关更新警用设备、改造办公用房、开发应用系统、开展民警培训,助力当地公安机关提升维护安全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走进普安县高棉乡棉花村,山峰叠翠,一群群黄牛在山坡上啃食着青草。

记者走近发现,每头牛的耳朵上都挂着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牌子。

“这是牛耳牌,能够准确定位牛的位置。”岁末年初偷牛盗马案件有所抬头,公安部挂职扶贫干部田智协调当地公安机关全力侦破案件,协助州公安局推广安装牛耳牌等举措,保障群众财产安全,“在第一书记岗位上,更要充分发挥人民警察的职业优势。”

棉花村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为保证村民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田智争取到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帮扶资金39.75万元,用于太阳能路灯工程项目。

“灯亮了,心也亮堂,有安全感。”夜幕降临,盏盏路灯点亮深山,劳作一天的村民陆海慢悠悠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温柔灯光下,贫瘠与富裕的更替,把一个新梦延伸在棉花村错落有致的村舍里,延伸在黔西南的青山绿水间……

 

换了人间

■记者手记

本报记者 宋灵云

接到前往贵州省普安县采访的任务时,我充满好奇与期待。

2019年5月,我曾在普安县高棉乡棉花村蹲点采访。

彼时,脱贫攻坚如火如荼。棉花村里,村民们忙着修路、改造厕所、种果树……

两年过去,棉花村怎么样了?

再次走进棉花村,我看到了一座焕然一新的村庄:干净的水泥路两边,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三角梅在房前屋后迎风绽放,不远处的山坡上,穿着民族服饰的布依族妇女正忙着为砂糖橘松土、除草……

“棉花村不再是之前的棉花村了。”村民陆大姐笑声爽朗,“这都要感谢田书记。”

陆大姐口中的“田书记”,是公安部扶贫干部、挂职棉花村第一书记的田智。

田智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进村的情形:“泥泞的土路被牲口的粪便覆盖,开始我还踮着脚尖寻找能够落脚的干净地方,当我意识到不现实后,心一横,豁出去踩着走了。”

“以前一双鞋三年都穿不坏,现在一年坏三双。”两年过去了,田智沾满泥土的双脚早已走遍村寨的角角落落。

养黑山羊、种砂糖橘、修产业路、建文化广场……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干劲十足,曾经贫瘠的村庄也迎来美丽蜕变。

“现在条件这么好,真想不到以前是道路坑洼泥泞、屋子破旧矮小、厕所透风漏雨、牛羊就睡在床边的日子。”棉花村村委会主任韦光亮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在国家扶贫政策助力下,在公安部帮扶下,短短两年,这里换了人间。

黔西南——这片曾经的贫瘠之地,而今已成沃土!

责任编辑: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