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作品的特点和不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获奖作品为境外受众展示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全方位呈现出真实的中国。

   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组评委、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研究所所长王天铮梳理了近年的国际传播类获奖作品,总结出以下特点。

 回应世界关切 传递中国声音

   近年,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获奖作品以近期国际社会关于我国领土主权、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提出的问题为创作导向,制作了一系列传递中国观点、主张和立场的新闻作品,国内外社会反响强烈。

   文字消息《普京接受新华社社长独家专访 表示期待打造更紧密俄中伙伴关系》抓住中俄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借普京之口向世界宣告并巩固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文字评论《究竟谁在破坏国际法》立足于讲透中国在南海的历史性权利,揭露所谓南海仲裁案不过是场滥用国际法的政治闹剧,进而阐明中国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合法性、正义性,被《华盛顿邮报》等数十家国外主流媒体转引。

   电视专题《我们的<更路簿>》通过讲述更路簿的历史让海外观众知晓中国是最早发现、最早命名、最早经营、最早持续不断地行政管辖南海的事实,有效回应国际社会关于南海主权的争论。

   纪录片《东京审判》在国内外独家罕见影像资料的基础上,中美日德专家、亲历者及后人出镜接受采访,以翔实的镜头语言力证东京审判是一场文明的、正义的、公正的审判,有理有据地驳斥日本舆论对东京审判公正性的歪曲。

   广播节目《从广东制造到广东智造》针对广东创新性不足的偏见,远赴澳洲拍摄广东自主研发的产品出口到澳洲的使用情况,通过对采购方、消费者的采访证明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功。

   网络专题《外国漫画家手绘北京》通过中外漫画家“1+1”结对手绘北京的形式向海外网民展示了新北京的城市景象,尤其向不了解北京、对北京充满误解的网友展示了北京城、北京人和京城文化。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体现大国担当

   文字评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投资计划相契合》指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欧盟的投资计划对接具有历史机遇,并提出了符合中欧实际的建议,为深化双边经济合作提供了新方向和抓手,对于欧洲理解“一带一路”所强调的互融互通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自设国际传播议程 宣传国家和政党形象

   党史题材纪录片《寻梦蒙达尔纪》和《五一村的神秘来客》远赴法国、俄罗斯等国家记录老一辈革命家救国救民、追求真理之路。纪录片搜集了大量史实材料,视角独特、镜头唯美、画面丰富、故事性强,分别在法国“中国旅法勤工俭学蒙达尔纪纪念馆”和莫斯科“中共六大会址纪念馆”滚动播出,将长期持续影响国外大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

   网络专题《工作15个小时出席19场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天》全网呈现2016年9月4日G20峰会总书记的一天,让国内外网民感受他习以为常的工作节奏。

   60集系列电视专题《同舟共济一甲子——我的中国、非洲故事》在中国和非洲各国,采访了60位外交、经济、农业、维和、医疗等领域的中国和非洲人士,展现了中国与非洲60年来的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中非人民持续设置中非世代友好共发展的传媒议程。

想方设法讲好中国故事

   一是用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相对于政治、经济题材,文化题材是国际传播类作品的“软”题材,容易被不同国家的受众接受,便于开启中国故事的讲述。纪录片《锦绣记》通过一个个中国普通人的故事展现了多姿多彩的蚕桑技艺和丝绸文化,突显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对自然的尊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得到海外受众普遍认可和好评。

    二是借用外国人或物讲好中国故事。《中美大学生联合体验长征之旅》《中国网友助美国癌症男孩圆梦》等获奖作品都在讲述外国人和中国人、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之间的故事,《东北虎“串门”》讲述了俄罗斯的东北虎和中国生态环境之间的故事,这些讲述外国人或物的故事易于被本国受众接受,也便于认同故事所传达的观点和理念。

    三是小切口讲好中国故事。如何展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一直是新闻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从你的时光里走过——记百年老街中山大道12月28日重新开街》《闻歌识中国》选用一条老街、一首歌曲作为中国故事的“主角”,通过专业的音响带听众走进中国故事,感受老街和歌曲背后的人和事,实现国内外听众情感的共鸣。

精心选材 制作精良

   确定主题后,如何在丰富的素材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素材考验着新闻工作者的水平,也影响着作品的关注度和美誉度。

   经过精心选材,纪录片《东京审判》首次披露一系列最新研究成果,例如日本律师团为南京大屠杀被告有计划地作大量伪证等,摄制组远赴美国国家档案馆采集东京审判的影像资料,首次发现了大批证人出庭作证的珍贵史料画面。节目播出后受到海外受众的广泛关注,引发国际热议。

   作品制作环节同样需要精益求精,纪录片《锦绣记》运用了大量微距镜头展现神奇的蚕桑和丝织技艺,呈现出微观世界震撼人心的冲击力,被受众们称道。

表现形式新颖 感官体验丰富

   近年来国际传播类作品普遍向融媒体方向发展。以《习大大来了》和《习近平的大外交》为代表的融媒体作品囊括文字、图片、视频、动画、H5等多种形式,页面设计简单明快,受众在丰富的感官体验下乐于接收作品传递的信息,乐于与主创人员和其他网民互动。

传播渠道多元化 正面反响强烈

   国际传播类作品在境外的传播效果已经成为考量其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

   诚然,近年获奖的国际传播类作品还有很多不足,需要国际传播类作品的管理者、创作者和运营者高度重视。

第一,缺少全球化视角,没有考虑国外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自说自话,无法引起国外受众阅读或观看的兴趣,或者国外受众不理解作品内容及其传递的价值观。

   第二,生硬地讲道理,而非讲故事。作品中充斥着各种大道理,缺少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细节描写。

   第三,话题陈旧,素材、观点等创新性不足。

   第四,喜欢宏大主题,但论证架构单薄、素材有限,出现主题和内容两张皮的现象。

   第五,传播渠道有限,传播效果欠佳。现有参评作品愿意选用我国媒体海外平台播出,但不善于同国外主流媒体合作,覆盖受众群体有限。

   第六,个别参评作品存在写作失范现象,例如详细描写盗窃过程引发“新闻示坏效应”,此外相当一部分作品存在语病等错误。(王天铮)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